
有參與教育局轄下「大灣區職涯探索之旅」計劃的中學生指,本月初到深圳交流兩天,隨團卻被帶至參觀金舖及珠寶店近1小時,過程並無講解,質疑該行程與「職涯探索」有何關係。有旅業人士指或有違規之嫌,應徹查及跟進承辦方有否刻意瞞騙;有老師認為,參觀商舖是職業體驗,或因學生不理解參觀景點的原因而產生誤會。教育局指,已聯絡學校和承辦機構了解事件,得悉過程並不涉強逼購物,已提醒承辦機構,須在參訪點安排人員講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和人才需求等職涯探索相關內容。

近年教育局轄下推行不同內地交流計劃,讓莘莘學子擴闊視野。然而,本月初有中學生參與教育局轄下的「大灣區職涯探索之旅」計劃,前往深圳交流兩日一夜,其中一個行程為參觀「水貝萬山珠寶文化產業園」,卻被帶至金舖及珠寶店。該學生直言,近一小時參觀內毫無講解,猶如參加廉價內地旅行團被強逼消費,「跟職涯探索有何關係?」他不諱言,感覺自己正阻礙店方做生意,「我們是普通中學生,旨意我們買金貢獻經濟?」


業界:該「產業園」為購物點
網上資料指,該「珠寶文化產業園」位於羅湖,包括4座工業大廈及1座展示綜合樓,佔地約4.7萬平方米,入駐商家逾500間,集珠寶首飾研發設計、品牌展示、零售批發、電子商務、檢測服務、人才培訓及珠寶金融為一體。然而,有旅業人士直言,該園區美其名曰「產業園」,實質是購物點,「行內人一看就知道。」他笑言,該種文字藝術非內地特有,如西班牙也有「博物館」賣火腿,而非展覽場所。
本港有青年團體去年組織到該產業園參觀,據報道指,該園是「全國首個全品類珠寶抖音直播基地」,入駐商家配備專業珠寶直播室、物流中心、質檢中心,有學員指,體驗到該行業的電商營運,從原料採購到製作加工,再到銷售模式的技術含量和商業智慧。
教育局由2023/24學年起,推出為期5年的「大灣區職涯探索之旅」計劃,學校可選擇參加由教育局籌辦的考察團,或自行籌辦校本考察團,讓高中學生透過親身觀察和體驗,加深認識大灣區不同行業的最新發展。多項供參考的考察團中,只有一個深圳兩天團,行程上列出首日「參觀前海深港創新中心、深港青年夢工場或其他相關創新創業基地」,後者未有仔細列明參訪的企業和機構,亦未見有相關「珠寶文化產業園」。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直言,若然承辦商未有如實向教育局申報行程,卻帶學生前往購物點交流,恐有違規之嫌,「參觀企業應要提早申請及安排,為何事前不寫清楚?」據她留意,多個考察團行程皆列明參觀「企業」,「行程往往寫得好,當中會否有『古惑』不得而知。」
疑投標「內捲」導致質素下降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認為,學校需要確保交流團的行程內容,符合讓學生認識大灣區行業發展、了解當地人才需求、香港企業在大灣區發展等宗旨,「以珠寶中心作為考察點,與『建議學習重點』關係不大,值得檢討。」他指,如承辦商安排的考察點未必配合教學內容,當局與校方應該要求更改行程。
有教育界人士指,參觀商舖亦是一種職業體驗。香港教育工作者工會榮譽及創會主席黃建豪指,宜了解事情始末再作判斷,許多本地生涯規劃活動也帶學生參觀不同店舖,學生有期望上的落差,或與中層協調不足有關,「領隊有否做好講解,讓教學『落地』?」他續說,部分學生只求玩樂,自然覺得行程不理想,「如果參觀遊戲機工廠,學生可能十分感興趣。」
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會長黃家樑指,近年教育局或學校自行舉辦內地交流團的安排均屬理想,行程切合教育目標,若有不理想之處,或是個別例子,「甚或學生不理解參觀景點的目的,才產生誤解。」

教育局委託承辦機構於去年6月至今年8月期間,籌辦6個廣東省以外及16個廣東省內的「同根同心」行程,為期1至4天不等,供小四至中三學生參加。22個行程由兩間旅行社承包,其中一間是上述涉事的承辦商。
對於由兩間公司承辦所有行程,梁芳遠直言匪夷所思,很多行家曾投標不果,「中標的標準是否公開透明?」她指,現時學生交流行程疑出現購物點,局方應要警覺,會否有機會因承辦機構的利潤太低,加插購物點作「補償」。
翻查香港政策研究所於2019年發表有關學生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推行10年的檢討,提及交流團的團費與市場價格比較不符,甚至形成「內捲」。報告指,部分承辦商為了爭得代理權而調低價格,價格落差往往轉移到行程安排上,間接導致交流團質素下降,影響師生體驗。

倡教育局設機制監管行程
梁認為,為保持交流團質素,學生交流團不應只由教育局監察,也需旅遊相關部門協助及跟進,並完善招標體制,列明旅行社如何投標及中標標準等。朱國強同意指,承辦機構的質素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育局應設立機制,杜絕承辦機構擅自安排行程,並識別質素不良的承辦商,「倘若情況未改善,應該取消其承辦考察團的資格。」
本報就事件查詢涉事旅遊公司和教育局,前者於截稿前未有回覆,教育局指,已聯絡學校和承辦機構了解事件,得悉過程並不涉強逼購物,學生可從「水貝萬山文化產業園」了解內地珠寶產業的發展過程,以及珠寶金飾加工業的發展機會,以作職業探索;局方已提醒承辦機構,參訪點須安排人員講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和人才需求等職涯探索相關內容。
教育局補充,設有恆常機制評鑑參加者對活動的意見,包括與承辦機構舉行會議、派員出席交流活動和收集意見等,亦不定期派員隨團出發,監察承辦機構的實地工作,並與隨團教師保持緊密聯繫。局方強調,一直按既定機制以公平、公開和清楚明確的程序,通過邀請報價或公開招標方式採購服務,評審投標書時會考慮技術(包括創新建議)及價格因素,不一定是「價低者得」。

腸胃炎「入侵」考察團 承辦商要求保留餐食3天
年初屢有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團出現腸胃炎徵狀,有旅遊業人士指,過去承辦相關交流活動,會要求餐廳保留供餐食物至少3天,以保障餐廳及學校雙方。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強調,承辦學生交流活動,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包括住宿及膳食安排。對於屢有學生在參加內地考察團後出現腸胃炎徵狀,她指,學生交流團的衛生標準高,並非所有旅行團的餐點也適合搬字過紙,過去會與提供膳食的餐廳商討,保留餐食至少3天,確保當學生出現腸胃問題時,可以追溯根源,「對校方及餐廳雙方也有保障。」
梁芳遠指,業界曾約見教育局官員,就遊學團的措施及監管上提出意見,惟過去很多程序有慣常做法,沿用至今致問題頻生。她認為,相關部門應系統性地設立標準,讓內地交流團日後良好發展。
局方安排路線減負擔 教育界籲優化師生比例
有教育界人士分享,過去籌備交流團花費大量心神,現時教育局安排考察路線可減輕教師及校方的負擔,惟建議優化師生比例及同工研討會的內容。
香港教育工作者工會榮譽及創會主席黃建豪指,過去教師欲開辦交流團,要先在課堂了解學生意願,當有一定參加人數,才向校方提出申辦,再自行向旅行社報價及計劃路線。對比現時教育局提供多條考察路線,且人人有機會交流,無疑減輕教師及校方的負擔。
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會長黃家樑指,近年各校會安排全級同學一同參與交流團,是一大躍進,惟學生參與交流的意欲相差甚遠,教師亦需要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他認為,教育局可考慮改變現行1比10的師生比例,容許學校在有需要情况下,多派老師隨團。
他續指,現時同工的經驗分享研討會,主要集中在教學及行程層面,可分享更多管理及照顧學生的方法,以作良好示例。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