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近期再度經歷道指千點漲跌的動盪,波動幅度之大,震盪頻率之高,已漸成市場「新常態」。市場情緒的巨幅擺盪,宛如一場複雜政經角力下的連鎖反應。在這看似混亂的表象之下,也隱然浮現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帶來的風險與機遇。
市場應接不暇的是政策的多變。白宮從堅持145%高關稅不退讓,到突然釋出談判善意;從威脅撤換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到隨即表明「無意」解僱;宣稱與中國正在「積極」討論關稅,卻遭到中方直接否認。這種政策及消息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分裂與矛盾。根據CAPS/Harris四月初的民調,高達84%的受訪者支持自由貿易,卻同時有66%的人認同「關稅對保護國家就業至關重要」。這種看似矛盾的民意恰恰反映了美國選民對全球化的複雜情緒,既渴望自由貿易帶來的低價商品,又擔憂產業外移造成的就業流失。
近期市場劇烈波動正是這種複雜博弈的體現。當白宮暗示想換掉美聯儲主席,挑戰央行獨立性時,股票、債券與美元應聲暴跌。更令人憂心的是,沃爾瑪、目標百貨和家得寶等零售巨頭已私下警告白宮,高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供應鏈混亂、物價飆升,甚至貨架空空。面對如此壓力,白宮不得不調整姿態,表示將尋求較低關稅水平的貿易協議,市場隨即強勁反彈。
從歷史角度觀之,高關稅政策並非史無前例。從19世紀的麥金利總統到大蕭條時期的胡佛總統,都曾以關稅作為經濟政策的核心工具。即便是關稅強硬派麥金利也承認,關稅應是談判手段而非永久措施,是迫使他國降低貿易壁壘的必要之惡。如何從歷史汲取經驗,端視這代人能否以智慧化解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更深層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美國豁免「含美量20%」中國科技產品,實質上是承認全球供應鏈的不可切割性;歐盟雖不滿美國關稅,卻加速推進「友岸外包」;印太國家則紛紛重構區域自貿網絡。這種「去中心化」的供應鏈佈局,正是當前全球經濟重組的縮影。
當今世界與百年前已截然不同。全球供應鏈已深度整合,任何貿易政策的改變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政策為工具或許能短期滿足其政治訴求,卻面臨著通膨加劇、消費者負擔增加的嚴峻挑戰。各大企業已開始重新規劃供應鏈,各國政府也積極尋找替代方案,並增加黃金的儲備量,凸顯出各國未雨綢繆因應變局。面對多變環境,短期波動固然令人不安,如何更深層了解供應鏈重組的變化,才能迎向長期機遇與挑戰。面向風雲變幻的新時代,洞察變化本質,才能找到前行方向。全球經濟格局的重構如果已成大勢所趨,看清局勢,順應時代潮流,或許才能在這場全球重組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