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興華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 ▍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像我這一輩的人,經歷過「樓下閂水喉」的日子,體會到乾淨食水源源供應的可貴,而水源更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必須,若沒有東江水,相信香港也無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東江水確保了香港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
在東江水之前香港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下雨不足就有缺水危機,當年經常聽到新聞報道水塘存水量,要存水量上升只有望天打卦,等下雨。1962年底開始香港很久不下雨,到了63年,就開始制水,最初每天供水3小時,到最後4天供水一次,記得當時家\xf9媞′O水桶水壺,供水時所有可盛水的容器都裝滿水,基層家庭要到水車輪水,一盆水洗米後洗菜,洗澡後洗衫,最後沖廁。白領上班穿的白恤衫無人買,連政府也呼籲市民不要穿白恤衫,以節省洗衣水,膠桶銷情急升,現在說來是集體回憶,但當時為口奔馳、養活一家十數口的升斗市民,莫不叫苦連天。
1964年港府與廣東省簽訂東江水供港協定,全長83公里的東江水管,由當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批建,內地同胞日夜趕工,11個月就完成工程,真正解決香港的水荒問題。
與香港同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同樣缺乏水資源,1963年出現長達10個月的制水,新加坡用水依靠馬來西亞輸入,與香港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常在供水問題上與新加坡起爭執,馬來西亞認為60年代的供水協定偏袒新加坡,供水協議問題還一度鬧上國際法庭,1990年新加坡斥3億坡元建造水壩,建成後歸馬來西亞柔佛州所有,但兩國仍不斷發生大小爭拗,新加坡當局數年前透露,自1990年至2019年,新加坡當局已在柔佛水利工程投入達10億坡元(約58億港元)。
新加坡當局絞盡腦汁增闢水源,所以出現了由工業污水提煉的再生水,當局也興建海水化淡廠,廣建蓄水池等。
反觀香港,即使在英治時代,內地從不曾在供水問題上找香港麻煩,香港也斥資建萬宜水庫,但水庫完全是香港使用,與斥巨資建造設施後拱手送人完全不同。
強如美國,也有乾旱和限水問題,今年1月起美國加州正式推行永久限水措施,緩解乾旱季節的影響,紐約去年底發布22年來首次乾旱警告,紐約市民被要求減少洗澡次數。
香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從未遇上缺水問題,這是因為東江水的緣故,幸福非必然,飲水確實應該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