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人必經的人生路,若命運注定你要患上癌症或認知障礙症而離開人世,哪個會是你的選擇?
最近和中文大學郭志銳教授就這個嚴肅的話題有些少交流,當然我們都希望既沒癌症,亦沒認知障礙症,但人總有離開的一天,重要的是「走得舒服」,亦即是「五福」內的第五福。
紓緩治療(或寧養、善終服務等)是一種特殊的醫療護理,旨在讓晚期嚴重疾病患者及其家人在整個病情中,獲得條件允許的最高生活素質;紓緩治療源於照顧晚期癌症病人,其後逐漸延伸至部分其他嚴重慢性疾病患者,這次和郭教授的交流,令我赫然發覺,我們的醫療系統基本上遺漏了認知障礙症這大群病人在這方面的需要。
和癌病或心臟、腎、肝等「器官病」不一樣,認知障礙症本身不會直接致命,許多時病患者在晚期都是因為不願意進食、有吞嚥困難、感染、骨折等等的併發症,踏入人生最後階段,加上認知功能障礙令他們不能和家人或醫護人員有效地溝通,作出紓緩治療這類複雜的臨床決定談何容易。
不時出現的情況是病人插著胃喉和其他維生喉管,接受種種的治療,身體被約束不幸地不時被評估為「有需要」,以防止他們「拔喉」和「傷害自己」;而接受紓緩治療的晚期癌症病人,醫護人員不會展開不必要的治療,相對自由地給予病人止痛藥和鎮定劑,目的在消除或減少他們的痛楚,讓他們和家屬平靜地一起走最後一程。面對認知障礙症這個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應當何去何從?讓我們想多一點、發多一點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