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呈74宗愛滋病個案 最年輕患者僅14歲 逾半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

本港新增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連續9年下跌,去年錄得365宗愛滋病病毒HIV感染呈報個案,包括297名男性,68名女性、年齡介乎14至89歲,其中有68%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受感染,30%經異性性接觸受感染;而愛滋病的總呈報個案有74宗,包括63名男性,11名女性,年齡介乎14至83歲,逾一半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

本港去年錄得的HIV感染新呈報個案中,約1/3不屬於高風險群組人士。蔡思宇攝
本港去年錄得的HIV感染新呈報個案中,約1/3不屬於高風險群組人士。蔡思宇攝

 

 「晚發現感染者」死亡率高逾10倍

本港去年錄得的HIV感染新呈報個案中,約1/3不屬於高風險群組人士,其中逾6成為「晚發現感染者」。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晚發現感染者」是確診感染HIV時,已發病成為愛滋病患者,近年「晚發現感染者」於新增感染者的比率增加,由2015年約3成上升至近年約4-5成。「晚發現感染者」出現機會性感染的風險上升3.5倍,恢復免疫功能機會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增加3.5倍,而患者死亡率亦提高逾10倍,對個人及社會影響深遠,急需關注。她舉例指,有58歲的女性個案為家庭主婦,單一性伴侶,因血小板偏低而接受醫學跟進,其後丈夫確診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在進行「伴侶追蹤篩查」時確診,確診時患者的CD4細胞(人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免疫細胞)已低於正常值。

黃駿君表示,感染HIV不等於已患上愛滋病,若患者未能掌握感染狀況,體內的病毒載量會不斷上升,並破壞免疫系統,繼而成為愛滋病患者。她呼籲普及HIV測試,讓感染者及早接受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從而減低愛滋病發病率及社區傳播風險 。

本港愛滋病病毒感染率維持百分之0.1

黃駿君表示,去年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中,有312人(99%)透過性接觸受感染,當中216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96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感染。接近一半個案(44%)的呈報來源為公立醫院、診所及化驗所,其次是愛滋病服務機構。她表示,本港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率維持在百分之0.1,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充份反映本港在愛滋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她續指,自1984年有統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累積為12403宗。而自1985年有統計以來,本港愛滋病確診呈報個案累計為257宗。

此外,衞生署最近完成「2024年愛滋病預防項目指標調查(女性性工作者),是項調查是衞生署設立的一個公共衞生監測計劃,用以監測女性性工作者等特定群組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情況和相關的風險行為,以此指導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2022至2027」(策略)的實施。

女性工作者接受愛滋病病毒測試未達標

調查發現,受訪的女性性工作者中,約有55%在受訪前一年曾接受愛滋病病毒測試,和上一次於2022年相關調查的37%比較,情況有所改善,反映相關的預防工作的果效,但仍未達到策略中建議的80%的指標,因此相關防控工作仍需繼續。調查亦發現,受訪者使用安全套的比率普遍理想,與非固定顧客發生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的比率達99%,惟部分受訪者與固定顧客發生性行為時,未能恆常使用安全套,顯示仍需加強推廣安全套等預防措施的使用。

黃駿君提醒市民,應恆常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持續暴露於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士應最少每年一次和定期進行愛滋病病毒和性傳播感染測試。若確定受感染,應盡早接受愛滋病專科治理服務及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治療,以抑制病毒及改善健康狀況。衞生署會繼續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提高女性性工作者對愛滋病病毒及性傳播感染預防的認知和意識。

記者:蔡思宇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