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政府擬減八大撥款? 政界籲大學少做「伸手黨」、自學生財之道

【財政預算案2025/大學撥款】千億赤字下,財爺陳茂波日前表明教育和醫療開支有節約空間,舉例本港大學有一定財政儲備,需好好善用並開拓收入。本港八大院校目前合共有逾千億元財政儲備,今年起亦會上調學費,政界有聲音質疑各院校財政上明明有能力承擔更多,但「伸手黨」心態根深柢固,認為他們也要學懂「生財之道」。

八大共有逾千億財政儲備

教育是政府第三大開支範疇,僅次於社福和醫療,本年度預算達1157億元。現時政府每年撥給教資會(UGC)資助院校的經常補助金,款額約91億元;而2022/23年度開始,政府分三年向UGC大學提供合共632億元經常撥款。據立法會文件,八大於2022/23學年合共有1260億港元財政儲備,當中港大以371億元稱冠,中大以322億元緊隨其後。

八大共有逾千億財政儲備。
八大共有逾千億財政儲備。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已預告,因應政府財政緊絀,將調整未來3年對大專院校的撥款,遵從共同承擔原則,同時給予校方有適當時間進行財政規劃,相信對各院校影響不大。不過,削減大學撥款勢引起學界非議,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6名港大學者上月已向財爺進言,認為政府財困亦不宜削減高等教育、人才培訓、科研投資等開支。

不過,有曾任大學校董的資深議員向筆者指,即使不計經常撥款,八大在資源運用方面有很大改善空間,只要好好調配,根本不會影響到大學日常運作和科研。該人士直言八大「不知幾有錢」,尤其是個別科系國際知名度高、或有醫學院的三大,多年來累積不少捐款,但不一定反映在大學儲備上,可能以其他名義存在,外界難知細節。

該人指各大學有「慣性」,每當有設施需興建,定必優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動輒億元計,質疑是否全部有需要,「點解唔可以用自己荷包啲錢呢?」相信這是財爺所指「善用儲備」的其中一個潛台詞。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資料圖片)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資料圖片)

 

政府資助佔收入四至六成

曾任大學管理層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指,八大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政府資助,佔整體約四至六成不等;另一大板塊是非本地生自資課程相關收入,22/23年度總數接近120億,另有投資收入、捐款、科研成果商品化(或稱知識轉移)等,其中後者有發展空間。

他提到,本港大學對教研人員參與科研項目有不少過時限制,例如參與外間研究項目需減薪,即使取得專利亦要被大學高額分成,有個別院校分成比例更高達七成以上,「等同叫你唔好去做」,導致學者取得科研成果後,缺乏動力推動商品化,「寧願交多幾篇論文升職就算」。

周文港認為政府應透過政策引導,要求院校提供更多靈活性,鼓勵教研人員參與應用科技、知識轉移等賺錢工作,大學亦可從中取得合理回報。他強調不應視教育為「開支負擔」,而是長線投資,分別只是政府和院校有否能力將已投入的資源,化為實質回報。

身兼港大校委的議員陳仲尼指,各大學儲備其實非閒置,也有用作完善校園設施、實現發展計劃等,不是全部由政府付出,相信財爺意思是希望日後由大學方面付出的資金比例提高。他同意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質產品上有改善空間,即產、學、研結合,形容大學需要「多一些商業頭腦」,例如與商業機構合作推出科技產品,從中獲分成等,「科研成果要普及化成為實質產品,才可幫到大眾。」

他以大疆無人機為例,最初技術由科大生研發,若能抓緊機會與研發者合作,到產品成熟並推出市面時,便可獲分成和龐大收入。

聶風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