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5|張炳良指節流忌急就章 倡高官議員率先與民共渡時艱

財政司長陳茂波將於本月底發表《財政預算案》,前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教大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近日撰文指出,香港正面臨潛藏多年的公共財政危機,建議政府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而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

張炳良今日(4日)在報章撰文,指政府自2019/20年度起經營帳目一直處於赤字,財政儲備由2018年3月底的1.1萬億元高位,下降至2024年3月底的約7300億元,並在去年10月底進一步縮減至5709億元,僅相當於9個月的政府支出。相比過往財儲水平足以應付22個月的支出,「差了一大截」。

張炳良表示,現時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已意識到公共財政困境,並呼籲削減開支。然而,他認為僅短期的削支措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先了解財赤是短期還是長期、周期性還是結構性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張炳良認為,財政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回歸後的「需索政治」。
張炳良認為,財政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回歸後的「需索政治」。

 

他又指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牽連過大,怨氣四起,更影響整體消費,不利復蘇。資料圖片
他又指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牽連過大,怨氣四起,更影響整體消費,不利復蘇。資料圖片

 

張炳良又指,政府應採取中期目標應對財赤危機。資料圖片
張炳良又指,政府應採取中期目標應對財赤危機。資料圖片

 

他又認為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才符合「滅赤正義」。資料圖片
他又認為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才符合「滅赤正義」。資料圖片

 

張炳良認為,香港目前的財赤危機已不再是單純的周期性問題。資料圖片
張炳良認為,香港目前的財赤危機已不再是單純的周期性問題。資料圖片

 

政府高層有時政策流於民粹

張炳良認為,財政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回歸後的「需索政治」地方民生還是工商專業界別利益皆持續膨脹,他亦稱政府高層有時政策流於民粹,花錢解決問題,派錢成為慣常手段去博取好感,不切實際的「合理期望」。過去三年的疫情更令情況雪上加霜,防疫及紓困措施大幅增加開支,經濟增長放緩則進一步削弱政府收入。

張炳良認為,香港目前的財赤危機已不再是單純的周期性問題,而是涉及經濟結構轉型及政策選擇的深層次挑戰。他指出,過去的公共財政模式建基於經濟持續增長及高生產力人口結構,但隨着經濟環境及人口結構的轉變,這一模式已難以為繼。

一刀切收縮服務不利社會復蘇

他建議政府採取中期目標應對財赤危機,包括不等運轉,不虛張聲勢,務實創富以開源,有策略、有針對地扭轉經濟處境及國際觀感;二重建財政紀律,節流忌急就章,若一刀切收縮服務和社會投資、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牽連過大,怨氣四起,更影響整體消費,不利復蘇。宜先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減少營商負擔,並認真檢視近年巨額項目的成本效益,而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才符合「滅赤正義」。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