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杯咖啡據說在新加坡和台灣都紅極一時。
咖啡沒甚麼特別,但是造型很吸引眼球。
咖啡杯上放著一個特製的架子,用來懸掛一大朵白雲似的棉花糖。咖啡的溫度令棉花糖慢慢融化,變作糖水滴落杯中。
說穿了,就是一杯網紅咖啡。拍成相片或短片,也許畫面很漂亮,但中看不中用。
首先,有多少人會在咖啡中加糖呢?其次,以這種懸吊融滴方式加糖,會把咖啡杯搞得髒兮兮、粘乎乎,讓人不快。
還有,咖啡好壞,與溫度的精準度密切相關,用這種方式加糖,需時較久,會影響咖啡的香味。
自從世界上有了「網紅」之後,很多事物的判斷標準變得不一樣,比如食物好吃與否,首重視覺效果。雖然傳統的判斷標準「色、香、味」三者中,也把「色」放在最前面,但這個「色」強調的是食物的形態,以此判斷廚師的刀工、火候,以及擺盤效果。「網紅」食物,則以食物的造型、色彩是否更適合拍攝為主旨。只要拍出來的視覺效果更誇張,更震撼,更令人難忘,那就更容易引起網絡觀眾的興趣,也就更容易成為「網紅食品」。
另一種「網紅食品」,是食品本身在傳統巿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默默經營,一點點儲蓄知己。有一天,被「網紅」發現了,又或者他們的某些知己成了網紅,在網絡有大量追隨者,連帶「食品」或食肆走紅網絡世界,成為很多人的打卡熱點。
這兩種「網紅食品」中,我比較喜歡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