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議會日前通過1216-2025號法案,由皇后區市議員李琳達(Linda Lee)主導,要求全市美容相關業者在店內顯眼處張貼多語版性別暴力求助資訊海報,協助受害者在日常環境中取得支援。
根據全國家庭暴力熱線統計,美國有29%女性與10%男性一生中遭遇伴侶強暴、肢體暴力或跟蹤;另有24.3%女性及13.8%男性在成年後遭受嚴重親密伴侶暴力。全國女性組織資料顯示,49.8%移民女性曾遭受虐待,為全國平均的近三倍,凸顯資訊落差與語言障礙造成的求助困境。
李琳達身兼市議會「心理健康、身心障礙與成癮委員會」主席。她表示,家暴與性別暴力在美國是「被低估的流行病」,而在受害者「所在之處」提供資訊至關重要。她期望法案能提升大眾認知、促進公開討論,並協助受害者更順利接觸必要資源。
法案由市議員夏娜漢尼夫(Shahana Hanif)共同提出。兩人於11月25日在曼哈頓百老匯與錢伯斯街交界的市政廳公園前舉行集會,提高公眾對家暴議題的關注。漢尼夫指出,許多倖存者因恐懼、羞恥或社會壓力無法訴說經歷,而此措施能讓救命資訊在安全、熟悉的社區空間中被看見,協助更多紐約人脫離暴力循環。
依據市府資料,五大區超過一萬家美髮、美甲、皮膚護理與修眉店將免費獲得海報。海報由市府「終止性別暴力辦公室」製作,提供多語版本,內容涵蓋熱線、支援服務及可立即取得的資源。新聞稿表示,法案以「社區主導」方式制定,針對移民社區在語言、資訊與文化理解上的不足進行補強。
市府數據顯示,2024年市警已接獲逾11萬件家暴投訴;但性別暴力服務機構強調,實際案件數遠高於通報量,尤以移民與弱勢社區更為普遍。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性侵是全美最被低估報案的犯罪之一,僅約5%受害者選擇報警,常見原因包括害怕被質疑、羞恥感、擔心惹麻煩,或因案發時曾飲酒用藥等,使大量案件長期處於隱匿狀態。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李琳達此前曾參與反家暴活動。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