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界對於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探討,始終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一場由位於麻州劍橋市的大學沙龍所主辦的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到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Marukawa Tomoo),以其對中國產業經濟的深刻見解,為與會者進行了精闢的剖析。值得注意的是,丸川知雄教授此行是在其擔任清華大學訪問學者期間赴美,為這場跨越太平洋的學術交流增添了特殊的意義。
丸川知雄是當代日本學術界研究中國產業經濟的泰斗級人物。丸川知雄教授的研究領域橫跨應用經濟學、地域研究與經濟政策,尤其在中國產業經濟與政策方面貢獻卓著。他不僅精通中文,能直接從中國原始資料中獲取第一手訊息,更擅長運用嚴謹的經濟學方法,對中國的產業政策、勞動力市場變革、國際貿易與區域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分析。
中國轉型之路的陣痛
在講座的開場,丸川知雄教授首先指出,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賴以成功的「世界工廠」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認為,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地緣政治的緊張,以及國內要素成本的上升,都迫使中國必須尋求新的增長引擎。
他接著以房地產業為例,深入分析了這場結構調整的陣痛。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深度調整釋放了金融風險,但也同時暴露出地方政府財政、銀行體系乃至普通民眾財富結構的脆弱性。「這場調整的影響,從鋼鐵、水泥等上游產業,到消費者的信心,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然而,若不經歷此番清理,中國經濟便難以騰出資源,轉向更具生產力的高新技術產業。」
人口結構變化的長期衝擊
作為長期研究東亞經濟的學者,丸川知雄教授也著重分析了中國所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並藉由日本的經驗提出了深刻的啟示。他指出,中國「未富先老」的結構性困境,使得其應對老齡化的任務更為艱鉅。勞動人口的減少、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將會嚴重壓縮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並對養老金和醫療衛生體系造成巨大壓力。「日本經歷了漫長而緩慢的老齡化過程,但在應對護理和社會保障方面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中國的加速老齡化需要更為激進的、前瞻性的政策應對。」
丸川知雄教授認為,中國可以從日本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特別是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來應對勞動力短缺方面。「如果中國能夠在老年護理服務產業化、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延遲退休等方面進行有效改革,其衝擊尚可控管。但如果改革停滯,人口結構的逆風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最沉重的負擔。」他特別提醒,中國當前強調的「共同富裕」目標,若能有效改善收入分配,強化社會保障,實則也是在為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消費萎縮和社會不穩定打下基礎。
在長達兩小時的演講與問答環節中,丸川知雄教授始終保持著學者的嚴謹與客觀。他沒有簡單地看多或看空中國經濟,而是強調其內在的複雜性、多重矛盾與政策選擇的關鍵性。丸川知雄教授的這場演講,無疑為國際社會理解一個正在經歷關鍵轉型的中國,提供了豐富而多維度的思考素材,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視角。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位經濟學博士生提問了關於中國數據安全法對外資的影響,丸川知雄教授回應稱,法規的模糊性確實增加了跨國公司的合規成本和不確定性,這是中國在尋求國家安全與經濟開放之間平衡時必然產生的摩擦。另一位哈佛大學的教授則針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了討論,丸川知雄教授則解釋道,在新能源領域的過剩,某種程度上也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力,但需要國際協調來避免貿易摩擦的加劇。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丸川知雄教授。 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