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生日對於任何一位藝術家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回顧樂壇歷史,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1988年慶祝七十歲時,波士頓交響樂團(BSO)為他在唐格爾伍德(Tanglewood)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盛大慶典。而馬友友大師則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舉辦一場專注於音樂、社區與共同人性的長達三小時的音樂會。
在近日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舉行的題為「我們人民」的音樂會透過大廳現場演奏並向全麻州進行同步轉播,馬友友將其定位為「一場沒有食物的派對」。他所提供的「養分」,是音樂的、精神的、智性的,並加入了數倍的社區建設成分。
從他的演奏紀錄來看,馬友友在處理這套組曲時,既非極端的「干預主義者」,也非時代樂器(period-instrument)的純粹主義者。相反,他的方法融合了兩種實踐的最佳優勢:音色豐滿、始終將音樂線條置於最前沿、嚴格遵循重複,且從不偏離音樂潛藏的基礎性格。
週五晚間的演奏雖然沒有刻意營造生命的敘事性,但它極其有力地挖掘出這套音樂中潛藏的深度表現力及其永恆的新鮮感。當演奏進行到第六號組曲時,聽眾無不被巴赫音樂似乎無窮無盡的創造力、發明力及其再生能力所深深震撼。
尤其在早期的組曲中,馬友友演奏的內省性構成了一大魅力。第一號G大調組曲令人屏息凝神、充滿奇妙的氛圍,從聽似即興的《前奏曲》(Prélude),一直到他充滿力量、搖擺自信的《吉格舞曲》(Gigue)。在更具沉思性的第二號組曲中,馬友友以堅定不移的節奏驅動力和巨大的動態範圍,呈現了《前奏曲》的探索感,並為其《庫朗特舞曲》(Courante)注入了湍急的能量。他對《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兩個半段的重複演奏,提供了音色和樂句上微妙的轉變;而《小步舞曲》(Minuets)的起奏則恰如其分地帶有一種未經雕琢的質樸。
鍾情於巴赫的音樂
此外,馬友友對第四號組曲中隱含對位的處理,堪稱清晰引導和光芒四射的典範。《庫朗特舞曲》充滿了迷人的詼諧,《薩拉邦德舞曲》則純淨無瑕。然而,其《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重新部署了來自《前奏曲》中一個微小、看似隨意的動機,似乎成為解鎖整部作品的關鍵:在這裡,微小之處成為理解宏大、舞動圖景的門戶。
最後兩部組曲被不間斷地演奏,馬友友將第五號獻給所有「經歷過失落」的人們。他以一種與其年齡和深夜時分(即使沒有中場休息,直到晚上十點半之後他才開始演奏第六號)不符的目標感和喜悅感,點燃了第六號D大調組曲的激情。大師從D大調中汲取的那種釋放感,與他對C小調組曲的詮釋所充滿的哀傷和溫暖相得益彰,特別是當晚對其縈繞心頭的《薩拉邦德舞曲》的真摯演繹,令人無比動容。
在演奏完前四部組曲之間和之後,馬友友穿插了感人至深的評論,將巴赫的音樂與他關於重建社區和共享價值觀的願景聯繫起來:「如果我們所有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坐下來聆聽巴赫,那麼我們還能一起做些什麼?」他對人性充滿了樂觀和信念,這是他所有行動的基礎。儘管有人認為他關於「你對2050年的社區有什麼夢想?」的問卷設計過於天真,但無人能否認這是一項崇高而必要的工作。
近年來,社區和社會連結日益成為馬友友藝術活動的核心,從早期的「巴赫計劃」(The Bach Project)到近期的「我們的共同自然」(Our Common Nature),他的項目皆旨在透過音樂的力量,彌合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領域的鴻溝。這場生日音樂會,正是其藝術哲學與社會關懷的高度體現。
馬友友的七十華誕慶典,以巴赫的永恆之音和一場跨越藝術與政治界限的感人安可曲,為波士頓市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場盛會不僅再次鞏固了波士頓作為全球文化藝術中心的地位,也透過音樂的力量,提醒了人們團結、希望與共同夢想的重要性。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馬友友在演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