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加州居民仍依循著舊有的經驗法則:厄爾尼諾(El Nino)意味著多雨,拉尼娜(La Nina)則代表乾旱。然而近年冬季現象顯示,該法則既不完整,有時更具誤導性。
「當厄爾尼諾現象於1980年代初進入公眾視野時,恰逢有記錄以來最潮濕的冬季之一」,三藩市灣區資深氣象學家努爾(Jan Null)向《三藩市紀事報》指出,「隨後1997-98年又迎來另一場強大的厄爾尼諾與洪水季,此觀念因而根深蒂固。」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實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雙相態,以季節尺度影響大氣活動。它們雖會改變風暴發生的幾率,卻無法精確預測哪些風暴會登陸加州。
ENSO對加州確有季節性影響,但相對較弱,這意味著人們實際經歷的天氣往往受更快速移動的氣象模式的影響,這些氣流模式可能強化或完全覆蓋ENSO的影響。
數據也顯現了這種模糊性。Scripps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尼奧(Rosa Nino)指出,改變的不是ENSO本身,而是環境:「太平洋溫度與降水量的關聯性在1970至1990年間最強,此後這種關聯性似乎減弱了。」
對天氣預報而言,挑戰不僅在於次季節性力量可能壓過ENSO,更在於衡量ENSO的基準線本身正在改變。隨著太平洋暖化,用於區分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的30年「常態」海面溫度基準值已悄然上升。這把移動的標尺模糊了界線,使預報者和公眾都感混淆。為因應暖化趨勢,NOAA與澳洲氣象局BOM均已重新檢視計算和分類ENSO事件的方法。
僅知曉ENSO的階段尚不足夠,高速氣流、風暴路徑及次季節性模式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研究人員轉而關注驅動風暴橫越太平洋的風的信號,而非海面溫度。研究者不再追問「是厄爾尼諾還是拉尼娜」,而是探討「當前該階段如何與高速氣流」的相互作用。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