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罕見示警:Z世代正陷入「低招聘、低解僱」的就業困境

美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於本週三的記者會上證實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市場現實,即「Z世代的求職噩夢」是真實存在的。他指出,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人和少數族裔在尋找工作方面正遭遇困難,整個勞動力市場處於「低招聘、低解僱」的停滯狀態。鮑威爾的言論,加上近期疲軟的勞動數據,凸顯了經濟放緩和人工智能興起可能對年輕求職者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

數據佐證的就業困境

《財富》雜誌報道,鮑威爾的評估得到了多項最新數據的支持。八月份的勞工報告顯示,美國黑人的失業率已攀升至7%以上。同時,近期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在近代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全國總體失業率。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經濟學家斯洛克(Torsten Slok)更指出,美國目前的失業總人數(740萬)已超過了職位空缺數量(720萬),並且在應屆畢業生中,男性失業率正在上升,而女性則在下降。

人工智能的角色

對於人工智能(AI)在當前就業困境中扮演的角色,鮑威爾持謹慎態度。他表示,雖然人工智能「可能是一個因素」,但他不認為這是導致招聘放緩的「主要因素」。不過他承認,「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即過去習慣招聘大學畢業生的企業,現在正利用人工智能來替代部分入門級崗位,這「可能是故事的一部分」。

長期的「傷痕效應」

年輕一代在疲軟的就業市場中起步,可能會帶來深遠的長期後果。經濟學家將此現象稱為「傷痕效應」(scarring effects)。研究表明,在經濟不景氣時開始職業生涯,可能會導致個人終生收入降低、延遲購房,並阻礙財富的積累,對於本已面臨系統性障礙的群體而言尤其如此。

從「工作很爛」到「沒有工作」

學者們的最新研究為這一困境增添了新的維度。研究員布蘭奇弗勞爾(David Blanchflower)和亞布賴森(Alex Bryson)發現,在過去十年,即使在就業數據尚可時,年輕工人之中的「絕望感」也已在不斷上升,普遍存在一種「這工作爛透了」的態度。而現在,危險的新情況是,除了這種普遍的絕望感,客觀的失業數據也開始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封面來源: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