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社會長久流傳一條「等式」:成績好,進好大學;讀大學,得好工作;有好工作,才有穩定收入。父母對子女耳提面命,深信讀書是致富的唯一道路。這觀念聽來合理,但現實卻未必如此。
若把賺錢視為唯一目標,學校並非最有效的途徑。有人自小跟隨生意人,學習看市場、談判、處理人脈;有人投身股市,磨練判斷與風險管理。這些經驗往往比課堂上的理論更直接,真正的財富不少來自市場的實戰,而非書本上的公式。
但讀書是否全然無用?答案顯然不是。課堂上的數學與科學知識,日後未必直接應用,但它們鍛鍊的是思維方式。大學裡的必修課程亦然,不少學生覺得與專業無關,是浪費時間,但其實它拓闊知識範圍。醫生若對歷史社會一無所知,難以真正理解病人處境;工程師若缺乏人文視野,作品或流於冷硬。知識的廣度雖不能立即兌現為金錢,卻塑造人的視野與深度。
因此,讀書與賺錢本是兩條不同的路。讀書提供專業資格與社會定位;而追逐市場則可能帶來財富,但伴隨高風險。社會問題在於把兩者混為一談,令不少年輕人誤以為升學等於致富。對一些人而言,知識最大價值在於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理解,而非直接轉化為收入。
最新數據也揭示了這矛盾。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研究指出,大學教育的經濟回報整體仍高於成本,但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畢業生,其學位在收入上的回報有限。影響因素包括學費中自付比例、助學金多少、主修科目、畢業年期及未來薪酬潛力等。工程、數學及電腦等涉及定量分析的專業回報最高,即使學費高昂或需五至六年完成,多數仍能收回成本。
問題在於學費長年急升,自1983年以來平均每年上漲5.6%,遠超通脹與家庭收入增長。十年間,家庭分擔比例由38%升至48%。目前全美約有四千萬人背負學貸,總額逾1.6萬億元。在這壓力下,愈來愈多學生開始質疑大學是否值得。2023至2024年度,學士及副學士畢業人數已連跌三年,更多人轉而報讀短期、低成本的證書課程,以便更快進入職場。
讀書不是唯一的致富道路,卻仍是塑造思維與建立視野的重要途徑。當高昂學費與龐大債務壓得人喘不過氣,社會更需要正視:學位究竟是一張通往安穩人生的入場券,還是一張昂貴但未必回本的彩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