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芷茵
朋友英年早逝,至今每年冥壽,還有人在他的社交平台留言送上祝福。頭一兩年恐怕是噩耗還未傳開,身在遠方的相識和少見面的網友未及時收到他與世長辭的消息,根據臉書的生日提示遙距賀壽。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有人一年一度在他的臉書上留下「生日快樂」的訊息,理應不是消息不靈通,更像是憑弔。
一個人的社交平台帳戶活得比他更長久,不經意間成為戶主曾經在這個世界存在過的一點印記。數年前有朋友在沒有一聲道別之下突然離開,此後每年總有數次,我會上他的Facebook探訪一下。頁面不再更新,但仍可像時光倒流般重溫一次他的日常:噢他說這張照片拍得他很瘦;他轉發並稱讚一篇文章;他喜歡的球隊輸了波他很勞氣;他在日本泡澡堂……竟也很活靈活現,是他曾經一度與我們同呼同吸的記錄。
興之所至的帖文,沒想到竟成為了日後教大家如何憶記他的一點憑據——原來他曾為了這片白雲微笑,出發公幹前先吃雙腸熱狗,蛋撻堅持牛油皮,討厭有人在公共汽車上大呼小叫……
早前,加拿大好友的Facebook驚現屬於他自己的訃告,雖然心底都有少少明白發生了甚麼事,還是抱著最後一滴希望私訊詢問一番。遺孀用朋友的帳號回覆:素來無病無痛的他因為突發性心臟病溘然而逝,未亡人決定用他的社交平台公告親友,果然一息之間迅達全球。
我無法不同意這的確是一個高速把訊息公告天下的方法,但若能在遣詞用字方面修飾一下,而不是整篇訃聞直接貼上,可減少那種由死者自己宣布自己死訊的驚悚感,以及「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孤身上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