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運動與飲食,缺一不可。要扭轉兒童肥胖的惡化趨勢,單靠一次測驗遠遠不足,但這項計劃不應被輕率否定。
總統特朗普上週宣佈恢復「總統體能測驗」,一如預期地引來不少揶揄。畢竟,體能測驗曾是無數學生在體育課上的惡夢,若單獨施行,難免淪為表面文章,難以實質改善兒童肥胖問題。
(「總統體能測驗」 Presidential Fitness Test 是一項全國性的體能測驗項目,於1950年代末在美國公立初中和高中開展,直至2013年被「總統青少年體能計劃」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 取代。)
然而,全盤否定此舉亦屬不智。總統關注國民健康,特別是下一代,理應受到肯定——尤其若能因此引導更多學校撥出時間推動身體活動,更是有其積極意義。
根據上月一項研究,2008年時約有 19% 的兒童患有肥胖症,至 2023 年升至 23%。而「極度嚴重肥胖」的比例亦從研究初期的不足 0.5%,上升至超過 1%。新冠疫情無疑加劇了兒童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惡化情況。
肥胖帶來的健康危機難以誇大——心臟病、糖尿病與多種癌症,每年奪走超過百萬美國人的性命。對年輕人而言,肥胖亦與自尊低落、焦慮及抑鬱症狀密切相關。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估算,與肥胖相關的醫療開支在 2019 年已接近 1,730 億元。
支持體能測驗者常指出,美國軍方招募新兵時,時常遇上體能未達標的難題。其實,總統體能測驗最初正是為此而設。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學生的體能表現遠遜於他國同齡人,引起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關注,認為有必要推動常規體能測驗。繼任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對此更為積極,他於 1960 年在《運動畫刊》撰文,警告美國人過於「軟弱」,恐將損害國家元氣。
此後數十年,測驗成為全美公立學校的常規項目,包括仰臥起坐、引體向上、體前彎、折返跑及一英里長跑等。直至 2012 年,奧巴馬政府推行改革,改以強調營養與健康習慣的自訂目標式計劃取代一次性測驗。
過往的測驗是否真正改善了兒童健康?證據極為有限。公衛專家普遍認為,改變生活方式才是關鍵,包括控制糖分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每日至少進行一小時劇烈運動等。一年測個一兩次,改變不了什麼。
不過,若能善用這項政策,或許可引導學校系統作出調整。例如收集各校的活動與飲食資料,有助地方政府理解問題癥結,進而對症下藥。制定新測驗內容的總統工作小組不妨設想更廣——除了測試體能,是否亦可統計學生日均久坐時間?是否可追蹤學生在校的飲食情況?
當然,推行方式必須審慎,切忌羞辱肥胖學生或造成排擠,否則恐令兒童抗拒運動,甚至引發反社會行為。目標應是為學校提供改善指引,例如若資料顯示久坐時間過長,學校便需重新編排課程時間表。
現實是,不少學校將課間活動縮短至不足二十分鐘,甚至完全取消。這樣做不但影響學生集中力,更令肥胖情況雪上加霜。如有必要延長校時,增加體育課與戶外活動時間,亦在所不惜。
可惜的是,白宮在其他教育政策上表現未如理想。近月,當局凍結數十億聯邦教育資金,包括課後活動與師資培訓經費,在國會共和黨議員反彈後方才撤回。
即便如此,特朗普關注兒童健康的出發點值得肯定。成年人的健康習慣多在童年養成,若能妥善實施體能測驗,不失為鼓勵健康生活的一步。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