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崔娜颶風20週年 奪1400命釀2000億美元損失

本報訊

二十年前,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以毀滅性的風暴潮和洪水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周五,紐奧良舉行莊嚴的紀念儀式、鼓舞人心的音樂會和遊行,悼念在風災中罹難、流離失所和堅強重建的倖存者。

《美聯社》報道,在陰沉的天空下,官員與居民齊聚紐奧良一處公墓的紀念碑,悼念那些在颶風中喪生卻無人認領或身份不明的受難者。當年在驗屍官辦公室工作的鄧肯(Orrin Duncan)說:「我們竭盡所能,讓這些人的記憶得以延續。」他每年都會來到此地,開啟墓園大門並修整草地。

2005年9月5日,新奧爾良,一架軍用直升機在修復第17街運河堤防時投下沙袋。美聯社資料照片

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以三級颶風之勢登陸路易斯安那州,帶來空前破壞,造成五州近1400人死亡,損失估計達2000億美元。這場風災至今仍是美國史上代價最高的颶風。當時聯邦防洪堤潰決,使紐奧良八成地區遭洪水淹沒,居民攀上屋頂等待救援,數千人擠在物資短缺的超級巨蛋體育館中苦撐。

在公墓紀念儀式上,著名爵士單簧管演奏家懷特(Michael White)吹奏《聖人進行曲》,隊伍抬著花圈步入墓園。市長康崔爾(LaToya Cantrell)回顧城市犧牲,並為未來注入希望。她說:「紐奧良依然存在,依然屹立。紐奧良回來了,比以往更堅強、更美好。」

另一場儀式則安排在下九區(Lower Ninth Ward),這個以非裔社區為主的地區當年因堤防潰決而遭受滅頂之災,並因政府救援延誤雪上加霜。組織者同時呼籲關注這座正在下沉城市的基礎建設不足、社區士紳化與氣候變遷威脅。

數千人也參加了一場傳統的爵士葬禮式「第二行列」(second line)遊行。這是紐奧良獨特的文化傳統,由家屬與樂隊領隊,後方跟隨一群隨性舞動的居民與圍觀者。自2006年起,每逢卡崔娜周年,當地藝術家都會舉辦此遊行以撫慰人心並凝聚社區。活動主辦人、「嘻哈議會」(Hip Hop Caucus)的葉活德牧師(Lennox Yearwood)說:「第二行列讓大家聚在一起。雖然風災發生過,但人們依然堅強、有力量,年復一年彼此扶持。」市府領導人正推動將紀念日列為州定假日。

卡崔娜的影響至今仍在。風災前紐奧良人口近50萬,如今剩下38.4萬。許多災民分散至亞特蘭大、達拉斯和休士頓。風災後,防洪堤重建、公立學校私有化、多數公屋拆除,醫院關閉。據非營利研究機構「數據中心」(The Data Center)統計,當時約13.4萬戶住宅受損。

颶風對非裔居民打擊尤為嚴重。雖然紐奧良仍以非裔為主,但數萬人未能回歸。聯邦貸款計劃失誤並帶有種族偏見,加上可負擔住房短缺,使許多前居民難以重建生活。

居民溫萊特(Gary Wainwright)表示,他從未缺席過公墓追思活動。周五他打著一條破舊的紅領帶,上頭寫著「我愛你」。這是他在風災後從破敗的家中找回的物件。他說:「它有點破損,就像這座城市。但它依然美麗。」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