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聯九龍東團隊近日進行「九龍東政府物業轄下公眾育嬰設施使用情況調查」,抽查45個開放予公眾使用的育嬰設施,當中有部分育嬰室環境殘舊,設施不足。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建議政府為育嬰設施制定統一標準,締造育兒友善環境,配合政府提升生育率的目標。
育嬰間設備參差不齊 舒適度及衞生欠佳
調查涵蓋45個政府物業,分別位於母嬰健康院、文康設施、社區會堂及屋邨商場等,其中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和觀塘母嬰健康院因需事先申請許可證明而未完成實地考察。在45個開放予公眾使用的政府場所中,近六成(27所)設有育嬰設施,當中四間有完善設計及智能設備。







團隊指,育嬰設施應基本配備紅外線自動感應水龍頭、感應式梘液供應器、暖奶器及緊急警報系統,獨立空間且採光良好。調查中的四個良好範例位於油塘大本型商場、油麗商場及油塘社區會堂,均配備智能設備和完善基本設施。
設施不足未能建構育嬰友善環境 影響生育意欲
在27所育嬰室中,近四成半(12所)的育嬰設施在開放時段被鎖上,家長需尋求職員協助才能使用育嬰室,顏汶羽表示明白此管理模式能有助防止濫用情況,確保設施乾淨衞生,建議加強保安管理,如可在門外安裝閉路電視及加強巡邏。如場地需要上鎖,應有職員聯絡電話,可在短時間內開鎖,或使用智能感應門鎖,在育嬰設施入口加裝電子顯示屏,標明開放狀態和使用須知。
近兩成(5所)育嬰設施位於廁所內,沒有獨立空間,衞生條件欠佳且缺乏私隱,廁所頻繁的人流會令哺乳者感尷尬和不適,男性照顧者亦未能使用相關設備。廁所潮濕的環境也增加家長和嬰兒跌倒風險、通風不良會影響嬰兒呼吸健康、細菌傳播機率亦較高,廁所內雜物也會阻礙家長使用育嬰設施。而有接近兩成(5所)場所設施殘舊和不足,未能提供安全及便利的育嬰環境。顏汶羽表示,建立友善的育嬰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增加市民生育意欲,派發生育津貼只是象徵式措施。
制定育嬰間設備統一標準 提供明確指引
調查顯示,九龍東地區育嬰設施在質素上仍有提升空間,顏汶羽建議,政府可以成立專責巡查機制,定期檢查育嬰設施的設備功能與衞生狀況。此外,政府可與現有的母乳餵哺應用程式和網上平台合作,宣傳政府場所的育嬰設施,讓平台用家搜索育嬰設施、對設施評分及通報設施損壞。
政府在2008年8月制定《育嬰間設置指引》,鼓勵在政府管理的公共場所設置育嬰間。為加強設置育嬰及哺乳設施,自2019年初起,政府規定於新落成政府處所設置供公眾和員工使用的育嬰及哺乳設施,但對於育嬰設施內的設備未有統一標準,團隊建議政府可參考聯合國兒童基金委員會做法,推出「優質育嬰間標籤計劃」,為各公共場所訂立明確的育嬰設施品質標準,在空間設計、設備配置和衞生管理三方面進行分級認證。團隊認為,通過認證的場所可以納入政府的「育嬰友善地圖」,方便家長查詢,提供明確指引。
記者、攝影:楊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