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茨在與英國首相斯塔默會談後,兩國簽署了《肯辛頓條約》,涵蓋多個領域合作。斯塔默稱該條約「是英國和德國之間有史以來第一個重大雙邊條約」。除了強化合作外,也釋放出重新確定戰略關係的信號。從兩次世界大戰的兵戎相見,到冷戰時期的謹慎試探,再到如今的深度協作,英德關係的百年演變不僅是歐洲地緣政治的縮影,折射出國際關係從對抗走向共生的深刻轉型。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國際政治中的金科玉律,在德英這對「老冤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世紀上半葉,英德曾是歐洲戰場上最激烈的對手。兩次世界大戰中,數百萬生命成為民族主義與霸權爭奪的犧牲品。正是這種慘痛教訓,讓兩國精英逐漸意識到,零和博弈只會導致共同毀滅。
戰後歐洲的重建為英德和解提供了歷史性契機。一方面,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與北約框架將兩國納入共同防禦體系,消解了安全困境;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塑了國家利益。德國以「克制文化」擁抱多邊主義,英國雖對歐盟若即若離,但始終無法忽視與德國合作的經濟紅利。
冷戰後,兩國在應對俄羅斯擴張、反恐、氣候變化等問題上逐漸形成共識。即便英國脫歐一度引發關係波動,但面對全球權力東移與民粹主義挑戰,合作仍是理性選擇。《肯辛頓條約》的簽署,正是這種「利益優先於歷史心結」邏輯的延續。
但是條約的簽署無法掩蓋英國與歐盟之間存在的結構性分歧,最大的問題在於英國仍未重返歐盟單一市場與關稅同盟,目前從邊境管控到人員流動受限等情況仍然存在,使兩國合作面臨天然限制,貿易領域的不斷下滑,反映出「制度脫鉤」的深層影響。
德英此次特別強調加強國防工業合作,計劃共同研製遠端打擊武器系統,並推動聯合軍工出口。這份聽起來冠冕堂皇、彰顯團結的條約,本質上還是一個大規模軍備合作計劃,意味著未來德英兩國將長期追加數十億歐元的軍費開支,關注俄烏戰局。
短期內,這種德英「共識熱」能否化解英國和歐盟之間的「現實冷」,是對歐洲整體戰略走向的一次重要考驗。
英德百年關係的轉型證明,國際政治中沒有永恆的敵人。和解需要制度保障,但最終更有賴於大家對和平價值的認同。當今東亞、中東等地區仍深陷歷史糾葛,英德的經驗表明,仇恨可以被制度馴服,前提是各方必須承認「共同生存」比「獨霸勝利」更符合根本利益。《肯辛頓條約》不是終結,而是另一個開端。
這段跨越仇恨的旅程提醒我們:國際關係的進步,從來不是直線的勝利,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艱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