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AI發展雖然迅速,但國產算力仍面臨諸多挑戰。億都國際(259)主席方仁德近日於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願牽頭推動國產算力生態共建,願做「吃螃蟹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國產化率不足10%
億都旗下算豐信息行政總裁陳達亮指出,儘管其團隊規模不大,成立也不足兩年,但已躋身國內算力供應頭部行列。另外,算豐投資AI生態公司的金額達到2億至3億人民幣。陳達亮坦言,國內算力閒置問題突出,尤以香港為甚,且國產化率不足10%。行業對英偉達的依賴問題尤為嚴重。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戴國浩亦提到,80%行業人才來自英偉達生態。上海智能算力科技國產適配中心主任牛紅星則直言,國產算力尚未建立完整生態,「適配」二字本身就體現了與英偉達的差距。
算豐表明,希望以「團結」破局算力國產化難題。算豐曾在雲脈芯聯初創時期率先試用其網卡產品,幫助中小企業打開市場;在芯片行業資本寒冬中,算豐曾投資1億元人民幣支持沐曦芯片,如今該企業不僅成為算豐核心供應商,更已完成上交所上市輔導。
Shanghai Cube成國產算力代表產品
在具體成果方面,算豐聯合沐曦、雲合智網、無問芯穹、復旦大學及立訊精密等國內單位研發出了Shanghai Cube。這款高密度算力單機櫃,於今年2月在復旦大學投入使用,陳達亮介紹,其優勢在於「開箱即用」的便捷性,容納128張網卡的高密度(遠超國內同行的32張),以及在天氣預報、蛋白質設計等計算場景下超越英偉達A100的性能,成為國產算力的代表性產品。
除Shanghai Cube外,算豐已運營三大算力集群。2024年1月在上海啟動的「豐收一號」服務商湯科技、智譜華章等;2024年10月及2025年1月在香港投用的「豐收二號」「豐收三號」,前者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多項計算任務,後者通過與香港寬頻等合作,以「算力公有雲」形式對外服務。在應用層面,算豐聯合智譜華章、香港聯通等,基於GLM 32B模型微調出廣東話大模型,未來還將拓展至工業仿真、自動駕駛等領域,提供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
看好行業前景 料明年拓海外市場
陳達亮看好行業前景,並認為,國產算力需求潛力巨大,僅天氣預報大模型一項,氣象局、港口、光伏電站等場景就可能需要數十萬張網卡。他表示,國產供應商的機會在於,英偉達壟斷背景下客戶對「Plan B」的天然需求,新玩家正向開發的效率優勢,以及中國AI出海帶動的硬件需求。他稱,目前算豐在香港業務進展順利,計劃明年拓展其他海外地區。
本報記者 梁秋夢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