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健身比賽 點樣做到全球50萬人參加?HYROX帶來的十億健身經濟|梁偉聰

上個周末我參加了HYROX香港站賽事,老實說,作為一個平時跑步弱、做station更弱的業餘健身愛好者,原本只是抱着體驗心態報名,但現場氣氛實在超乎預期,滿場觀眾吶喊、參賽者互相鼓勵、有趣的商戶攤位、緊湊又專業的比賽流程,一時間竟有種「置身世界級體育盛事」的錯覺。

這種感覺,不是錯覺,而是現實。

一場健身賽事 創出十億市場

HYROX創立於2017年德國,近年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健身耐力比賽之一,結合8公里跑步與8個功能性訓練station,如雪橇推拉、划艇、農夫行等。標準化流程令每場賽事都可以規模化舉辦。

截至2025年,HYROX預計全球舉行超過80場賽事,吸引超過65萬人參加、35萬觀眾觀賽,估算年收入達1.4億美元(約11億港元),估值已邁向數億美元。品牌更獲國際傳媒公司Infront投資,正全力擴展全球網絡。

收入方面,HYROX不單靠門票(每人報名費約100美元),還包括運動裝備、官方攝影、品牌贊助(如Puma、信諾環球保險)及健身房加盟計劃(全球已逾5,000間 HYROX Training Clubs),收入來源多元,商業模式逐步成熟。

入場門檻低 商業潛力反而更高

參與HYROX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容易入場、難於精通、適合群體參與。這點與健美、健力或傳統三項鐵人賽不同——那些運動常常技術門檻高、門外漢難以參與,而 HYROX的結構設定(跑步+八個簡單functional fitness station)則讓人感覺「再渣都玩得」。

對健身室經營者而言,這正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切入點。平時難以留住的casual gym-goers,一旦報名HYROX,就會自然變得「有目標訓練」,報堂率上升、課程需求上升、品牌黏性自然增加。從消費者變成參與者,從參與者變成準備者,是健身產業最夢寐以求的循環。

CrossFit、Spartan之後 HYROX是新霸主?

CrossFit作為功能性訓練界的始祖,全球擁有千萬愛好者與萬間Box,但技術門檻高,參賽偏向精英級別;Spartan則以泥地障礙賽聞名,氣氛硬朗但受天氣、場地等條件限制。

HYROX介乎兩者之間:標準化、可複製、可觀賞,室內場地亦令其全年運作無礙,被譽為「健身界的馬拉松」。最關鍵是,其增長速度已遠超CrossFit的早期指標,並開始吸納馬拉松跑手、健身新手、CrossFit玩家等不同圈層。根據估算,其潛在參賽人群未來有望突破100萬人次/年,商業估值朝向十億美元級別邁進。

香港如何把握這場全球健身熱?

HYROX香港站2025吸引近萬名參加者、來自超過48個國家,門票一開即爆,足證市場渴求。而這不單是健身圈的盛事,更是一場值得整個城市思考的經濟機會。

如果每位參賽者連同隨行親友在港停留三天,帶動酒店、交通、餐飲、景點門票等消費,單場活動經濟效益或可達數千萬元。早前利物浦訪港比賽為香港創造逾4億元直接收益,HYROX雖規模較小,但擁有「高參與感、高社群黏性、高回訪潛力」三大優勢,非常適合發展為新一代旅遊焦點。

健身房、酒店、政府都可以出手

作為一個仍然「8km都跑唔掂 」的參賽者,我反而看到這項運動的商業潛力:

健身室方面,除了課程、私教與裝備銷售可受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終於找到一個能夠讓「健身」轉化為「目標導向消費」的場景。對casual gym-goers而言,HYROX提供了持續訓練的動力與社群感,長遠有助提升會員黏性與續費率。

酒店業方面,可趁勢推出「運動住宿package」,例如延遲退房、附送舒緩服務,甚至與健身品牌聯合推出以星期計的減肥營、體能訓練營,吸引海外參加者「賽前留港、賽後休息」,提升入住天數與平均消費。

而政府與旅發局更應主動爭取將HYROX納入「M」品牌盛事,提供資源支援,並善用啟德體育園這類世界級場地引入總決賽級別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剛於今年 6月在其5萬人國家體育場舉行HYROX亞洲錦標賽,氣氛與曝光度已媲美一線體育盛事。香港若要維持體育旅遊中心的地位,絕對不能缺席這一波全球新趨勢。

當體育從個人興趣變成社群活動,從活動變成產業,從產業變成旅遊推動力,香港若能提早佈局,就不只是「做場show」,而是真正站上全球運動經濟的新起點。

對企業來說,HYROX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個新經濟入口;對我來說,則是一次汗流浹背但充滿希望的體驗。

梁偉聰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