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能透露健康狀況 看一眼就知是否要「病向淺中醫」

文:曾維燊
圖:曾維燊製作

「屎」是你見過存有最豐富信息的素材 – Larry Smarr

平均一個人在一生中排出的糞便約達 11,030公斤,重量相當於 六輛SUV。雖然我們攝取各種色彩繽紛的食物,但糞便通常呈 棕色,其成因涉及整個消化系統對食物的分解、吸收與排泄過程。

食物的消化過程

  1. 口腔與食道

    • 食物進入口腔時,牙齒咀嚼與唾液混合,幫助分解食物並增加潤滑度。

    • 食物通過食道時,肌肉蠕動將其推送至胃部。

  2. 胃部消化

    • 食物與胃酸及消化酶混合,分解蛋白質和部分碳水化合物,形成 食糜(chyme)

    • 胃的蠕動停止後,食糜緩慢進入小腸。

  3. 小腸消化與營養吸收

    • 胰臟分泌酶分解碳水化合物為單醣、蛋白質為氨基酸及肽類。

    • 肝臟分泌 膽汁,呈黃色,含膽鹽,有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成單甘油酯與脂肪酸。

    • 小腸特定細胞吸收分解後的營養進入血液。

    • 膽汁中的 膽紅素 是血紅蛋白分解產物,帶有黃色,決定了糞便初期顏色的基調。

  4. 大腸變色與成形

    • 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後,腸道微生物將膽紅素分解為 糞膽素(stercobilin),呈棕色,這是糞便典型的顏色來源。

    • 大腸同時吸收多餘水分,使糞便形成半固態、易排出的狀態。

糞便顏色與食物、藥物的影響

  • 紅色糞便:食用紅菜頭等含高色素食物,色素可能部分未被吸收。

  • 黑色糞便:含鉍藥物(如治療胃部不適)會與腸道硫反應生成硫化鉍,使糞便變黑。

  • 綠色糞便:糞便在腸道通過過快,細菌未完全將膽紅素轉化為糞膽素。

  • 黃色、漂浮、氣味重糞便:胰臟酶分泌不足,脂肪未完全消化。

  • 蒼白糞便:膽汁未進入小腸,可能與肝臟、膽囊或胰臟功能異常有關。

糞便形態與健康提示

  • 理想狀態:棕色、半軟、香腸狀、容易排出。

  • 便秘:可能因脫水、纖維攝取不足、消化問題或腸道異常。

  • 腹瀉:可能由食物不耐受、感染或腸道發炎導致。

  • 紅色或黑色糞便:可能提示腸道出血,需要立即就醫。

注意事項

  • 日常飲食或生活習慣小變化即可導致糞便短期改變,幾天內出現顏色或質地變化多數無害。

  • 一週內無改善,或伴隨 血便、持續便秘、腹瀉、排便困難,應及早就醫檢查。

  • 及早關注糞便狀況,有助及時發現腸道阻塞、炎症、腸道疾病甚至癌症等健康問題。

糞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廢物的結果,其顏色、質地和排出情況,是 消化系統健康的直接反映。觀察糞便,了解其變化,能讓人及早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無需害怕或避談。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