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被上訴法院裁定作廢

韓國本月對特朗普的關稅進行示威。圖片由美聯社提供。

據《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導,本週,特朗普激進的貿易議程遭遇重大挫折,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其大部分「互惠關稅」非法。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週五裁定,特朗普在4月2日「解放日」聲明中宣布對幾乎所有國家徵收關稅,超越了其總統職權。

據稅務基金會稱,在法院判決之前,特朗普的關稅將影響約69%的美國進口商品。如果裁決被推翻,這些關稅將僅影響約16%。這項裁決為特朗普經濟議程的核心原則注入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自4月以來,特朗普的經濟議程一直擾亂著全球經濟。

目前,上訴法院的裁決規定,對大多數國家商品徵收的關稅(少數國家的關稅高達50%)將持續到10月14日,以便特朗普政府有時間就該裁決向美國最高法院上訴。

上訴法院的裁決影響了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互惠關稅,以及他先前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徵收的關稅。

特朗普引用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為其全面徵收關稅辯護。他宣布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構成國家緊急狀態,並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徵收高額關稅。然而,上訴法院裁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並未賦予他實施關稅的權力,並指出該權力完全屬於國會。

法院在其7比4的裁決中表示,「根據憲法,國會徵收關稅等稅種的核心權力完全屬於立法部門。」

這項裁決使特朗普的關稅措施(該措施在多次延遲後於本月初生效)變得岌岌可危。特朗普對60多個國家徵收了關稅,其中包括對印度和巴西徵收50%的關稅。他也對大多數未受到特定互惠關稅影響的國家徵收了10%的基準關稅。

法院還裁定,特朗普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的關稅是非法的。美國政府聲稱這些國家在遏制芬太尼販運方面做得不夠,因此有必要徵收這些關稅。

特朗普表示,他將就該裁決向最高法院上訴。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如果這項裁決得以維持,它將徹底摧毀美利堅合眾國。」

如果最高法院最終裁定這些關稅非法,特朗普仍有其他途徑實施徵稅,但範圍可能會受到很大限制。例如,特朗普可以援引1974年《貿易法》,但該法將關稅上限設定為15%,且有效期限僅150天,除非國會延長。特朗普的部分議程仍不受法院裁決的影響。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對鋼鐵和鋁業徵收的特定關稅不受上訴法院裁決的影響。

據美國商務部稱,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將原定徵收50%關稅的鋼鐵和鋁產品類別擴大到400多個。特朗普一直依賴這些針對特定產業的關稅(通常稱為232條款關稅)來繞過法院程序。

里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洛威爾(Mike Lowell)先前告訴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232條款關稅是特朗普總統關稅策略的核心,它們並非未決訴訟的目標,更有可能挺過法律挑戰,並延續到下一屆總統任期,就像我們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時期最初徵收的鋁和鋼鐵關稅中看到的那樣。」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正計劃擴大其特定產業的關稅,包括對鋼鐵和鋁的關稅,以規避迫在眉睫的法律糾紛。

儘管上訴法院做出了裁決,但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前總統拜登維持了這項政策)也可能繼續有效。最後,「最低限度」豁免於週五正式取消,因此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進口產品現在也要繳納關稅,這對美國中小企業來說是又一次打擊,也是特朗普貿易議程中似乎不會受到法律制裁的部分。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