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鶱)
母親節吃過晚飯後,媽媽要回家,這次卻不能送她,因為愛車壽終正寢。晚飯在九龍,她家住西半山,我說給她召網約車回家,她耍手擰頭說:「我自己乘港鐵回家!」
始終她跟我們一家,整個早上參與並在馬灣完成了「點滴揹水行」慈善步行,下午仍在野外與孫兒放電一天,晚飯後想她舒適一點。
她說:「我自己在街上截的士回家。」頓時全家阻止:「在街上截的士,而且要過海,只會遭受到源源不絕的拒載!何必在母親節受這種氣。」母親節,理應母親大晒,但各人深知永遠鬥不過香港的士!
十年前接受過一個電台時事節目電話訪問,叫我談香港的士:我撇除服務態度,只談香港的士已是世界同類交通工具消費中最便宜的,這方面全港市民應該感恩的。只可惜十年後的今天,已經不再便宜;嘗試想乘搭的士的恐懼,蔓延至全港和訪港遊客。
大多數的士離譜的服務態度、不入流的工作誠意的形象,我已不願多談,眾所周知,人人有經歷。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挾罷工,然後突然清晰地道出一種難以統計的數字:的士司機收入下跌近三成!卻原來後補一句:75%車主已陷入負資產困境!
不偏頗地想一想,的士司機,至少還花時間、駕駛技術、地理認知來完成取酬工作。那麼那75%車主,就是一群對社會沒增值價值、沒生產力,「我畀\u5497錢」而必須要坐享其成,否則反\u67b1的輸打贏要投資者!
的士加價只有車主與車行受惠,那說好的服務態度提升呢?私人利益,還是大眾公共利益為先?支持勞動,還是不事生產階層?支持母親節七旬媽媽乘Uber,還是在驚恐中嘗試截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