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k Grove 正測試主要幹道的紅綠燈號同步系統,望以科技手段改善市內日益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從表面看來,這項工程無疑針對民生痛點:減少駕駛者等候時間、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然而,若只見眼前車流順暢,而忽略城市長遠規劃與公共交通發展,恐怕最終只是治標不治本。
城市愈來愈像一部機器,而我們愈來愈像齒輪。這也許不是什麼新發現,但有時,一項看似細瑣的政策,卻會令這個老生常談忽然帶上刀光劍影。
Elk Grove 市府最近啟動交通燈號同步工程,希望透過「技術優化」來提升幹道車速、減少駕駛者的煩躁與怨氣。過去的經驗似乎令人鼓舞:行車時間可減半,整體流暢度可明顯提升。這些數據令人著迷,但也令人懷疑。
「快」是否就是一座城市的最高原則?「同步」是否就是一種善政的代名詞?
人們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是否就永遠佔理?當市政人員說主幹道應優先,因為車流較多,支路應稍候因為車較少──我們是否可以追問一句:這種「多」與「少」,是否只是一次統計?還是一次價值判斷?這判斷之後,隱含的是什麼樣的城市觀──是一座為速度設計的城市?還是一座為人設計的城市?
我們再問一步:交通紅綠燈是管理車輛,還是管理人?當我們為了讓車速提昇,而犧牲那些從支路轉出、要等上兩分半鐘的人──我們究竟在做什麼選擇?
在這場被命名為「效率提升」的工程中,誰的等待被合理化?誰的怒氣被消音?誰的路徑被視為「不值得處理的小問題」?
如果我們不問這些問題,便等同默許城市只是為強者、為多數、為擁有優先道權者而設。而那些走在邊路上的人,那些默默在紅燈前無車卻仍要止步的人,只能接受自己的節奏從屬於他人。
問,並非為了否定制度,而是逼問制度的基礎。今日我們問 Elk Grove 的紅綠燈,明日應問:誰有權決定公共時間的節奏?誰定義「擁堵」?誰界定「合理」?誰又被排除於「優先」之外?
如果我們不能提出這些問題,城市治理便只是工程師的調頻實驗,而不是一場公共價值的對話。
一盞紅燈,能令萬車止步;一念思索,或許也能令我們在城市奔走之間,暫停一步,問問自己:
我們所追求的順暢,是為了趕路,還是為了回家?
-曾維燊
封面圖片: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