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貸資料服務商環聯發布2025年全渠道詐騙狀況報告指出,2024年源自香港的所有數碼交易中,6.2%為可疑詐騙交易,較全球5.4%的比率為高,並已是2020年發佈相關數據以來,連續5年超越全球水平,反映本港在數碼科技應用越加普及和日趨複雜的行騙手法下,防騙工作持續受到挑戰。
港人損失遠多於全球
此外,根據環聯去年11至12月的消費者調查指出,近3成香港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在網絡、電郵、電話或短訊數碼詐騙中蒙受金錢損失,人均損失中位數約4,332美元(約33,500元),遠超全球損失中位數1,747美元(約13,600港元),令香港成為調查中平均詐騙損失第三高的市場。
零售業詐騙激增113%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香港零售業的可疑數碼詐騙交易比率達17.8%,較2023年激增113%,為所有行業最高,不僅在報告涵蓋的區域中居首,還遠超零售業整體數碼交易15%的年增長率。相關趨勢亦與香港警方數據吻合,警方去年錄近12,800宗網上購物騙案,累計損失逾3.56億港元,按年分別增加43%及87%。
金融業受惠「可疑帳號警示」
另外,2024年香港可疑數碼詐騙比率第二高的是虛擬社區(包括網上論壇和約會網站),達17%;金融服務業則排第三,為5.4%。儘管金融服務業的數碼交易量增長23%,其可疑交易比率卻從2023年下降近兩成至4.9%,可能歸功於政府擴展「可疑帳號警示」至網上銀行及櫃位轉賬等防詐措施。

Z世代多在網上進行交易
調查還顯示,香港消費者網上交易依賴度上升,32%受訪者表示半數以上交易在網上進行,高於2023年的27%。Z世代增長最明顯,44%在網上進行超過半數交易,較去年30%大幅上升。隨着網上交易增加,95%受訪者憂慮成為詐騙受害者。過去3個月內,51%受訪者亦曾成為詐騙目標,其中網絡釣魚為最主要手法,自2022年起一直位居首位。
環聯亞太區產品技術高級總監張家龍表示,數碼科技雖帶來經濟機遇和便利,但也增加安全風險,企業在發展業務時應採用更廣泛的數據分析,強化防騙措施,保障自身與消費者安全。
延伸閱讀:金管局10新招防騙案:
金管局曾在2023年推出「10招」針對電子銀行的新保安措施,包括加強監測可疑交易及額外身分認證、提升客戶監控能力,以及通過即時暫停電子銀行帳戶,重點減少客戶因受騙而「自願性轉帳」帶來的金錢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