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獸興衰邊界 從Google看全球秩序轉折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公布 2025 年首季業績,收入達 902.3 億美元,按年增長 12%,每股盈利 2.81 美元,遠超華爾街預期。在貿易戰烽火未熄、司法部刀鋒逼近之際,依然交出超出預期的成績,這不單是一間公司的財務表現,更是當代資本主義結構的縮影。

表面上,Alphabet 展現了強韌的營運彈性。收入增長 12%,每股盈利遠超市場預期,證明其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轉型戰略奏效。然而,若將這份財報視為企業勝利的號角,未免過於膚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 Alphabet 有多強,而在於它還能強多久。

首先,科技霸權與公權力的邊界已日漸模糊。Alphabet 目前正面對美國司法部與歐洲、日本等地的反壟斷訴訟,重點針對其搜尋與廣告業務的壟斷結構。這類訴訟,不只是針對市場操控,更是對一整套以數據為核心、由演算法驅動的經濟模式的質疑。當 Google 的服務滲透至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其「基建化」的地位,早已超出傳統自由市場競爭的框架。國家因此不再只是調節者,而是試圖重新奪回制度主導權的政治行動者。

其次,特朗普重啟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經濟結構已然轉向碎片化之際,火上添柴。關稅並非針對 Alphabet 而設,但其供應鏈與廣告市場皆與全球流動息息相關,政策的連帶衝擊難以避免。Alphabet 若被視為「美國的公司」,在一個地緣經濟主導的新世界,便可能在歐亞等地失去市場信任;而若它強調其全球性、價值中立的企業身份,又很難逃過國內政界的國安與競爭疑慮。

這正是矛盾的核心:Alphabet 是全球數碼秩序的建構者,同時也是美國國力的投射工具。它的強盛,是建立在一個自由貿易與管治真空共存的時代;但這樣的世界,正在土崩瓦解。

最後,不容忽視的,是人工智能這場科技洪流。Alphabet 雄心勃勃,計劃於今年動用 750 億美元加強 AI 基建,試圖以技術先機維繫其主導地位。但這也意味著,一場資本密集的軍備競賽正在展開。OpenAI、微軟、中國的 DeepSeek 等對手虎視眈眈,競爭已不再是產品與用戶之爭,而是研發投入、運算力與政策支持的綜合戰。誰將掌握 AI 的平台與標準,誰就有機會決定未來二十年的經濟規則。

Alphabet 本季財報或可令人安心一時,但若從制度層次觀之,其所倚賴的全球化秩序與監管寬容已然風雨飄搖。歷史不會靜止,技術無法中立,資本不會自限。Alphabet 的挑戰,不只是營收波動,而是如何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中,自證其正當性。

如若不能給出答案,即使有再多「AI Overview」功能,也將難掩其身為超級權力機器的尷尬本質。

-曾維燊

封面圖片: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