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興則香港興」,近年中央強調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不論港府、社團以至民間組織,均投放大量資源推動青年發展。在國家層面,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簡稱全國青聯)多年來亦有不少港區人士擔任委員,推動兩地青年交流,據知全國青聯今年年中將換屆,多名「老將」會退下火線。
據官方介紹,全國青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之一,以共青團為核心的各青年團體聯合組織,多年來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促進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為主要任務。全國青聯每5年一任,委員由團體推薦、協商、特邀方式產生,目前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約1550人,港區委員多達100人,佔全國比例不小,反映中央對香港青年事務的重視。
全國青聯過往被視為踏足內地政壇的跳板,委員不乏「政二代」、「商三代」人物,也關乎有否積極參與青年事務。據不成文慣例,港區向來有兩個全國青聯副主席名額,現時為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及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
全國青聯上一次換屆在2020年8月,有建制中人預料,今年中換屆將爭崩頭,事關出任全國青聯委員有年齡限制,倘換屆時小於45歲仍可連任,「超齡」者則須卸任,霍啟剛及梁宏正今年分別45歲及46歲,意味將退下火線;加上多名港區青聯常委及委員亦「夠鐘」,將騰出空缺予新一代上位。根據章程,每屆新委員年齡需小於40歲,連任委員年齡小於45歲;常委當選時需小於45歲。





全國青聯副主席向來惹來不少人覬覦,以往大多由青聯常委晉升,皆因熟悉運作架構,有助帶領委員,誰人有望更上層樓,從現有名單或可看出端倪。
建制中人特別提到,近年全國青聯委員結構已起變化,包括減少商界代表比例,增加基層、體育界、KOL等人士,讓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與,預料此趨勢會持續,避免讓某些界別或人物主導。該人指,在所屬界別具代表性、有年齡優勢者,較大機會獲委任,相信不少青年才俊會力爭躋身「國家隊」。事實上,北京數年前出手改革香港選制,選委會新增「全國性團體香港代表」,共110席,全國青聯就佔其中34人,有一定政治影響力。
不過在香港,普羅大眾似乎對全國青聯不太熟悉,本身是全國青聯委員的立法會議員林琳表示,委員來自不同界別,持續進行大量青年工作,包括跨兩岸三地交流、研究青年議題如生育政策、身份認同,以至擺街站宣傳等,只是有時並非以青聯「牌頭」行事。她指近年全國青聯組成已改變,吸納不同背景、階層的人士,認為港府的委員會亦值得借鏡,增加新興行業、初創公司、文化藝術等代表,而非只傾向找大企業領導層。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