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女車友於過年時參與行大運的長途單車遊,她上星期告訴我,自此有手掌反覆發作的酸麻不適問題,特別是在每次踩車二小時以上(她平常多是一小時左右)。她剛剛完成左腕手術,7月便到右手。其實運動時雖然有完善的預備包括熱身拉筋,任何運動都有相關的運動創傷或勞損問題,手部酸麻不適是單車手其中一個普遍問題,特別中老年和女仕。
一旦發生酸麻的現象,最普遍的可能是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雙手緊握車手把是單車運動中用來控制方向與車輛平衡的關鍵,上半身前傾姿勢容易將上身重量傾壓在這握點上(特別是握把、坐墊位置調整不恰當時),如果再加上手腕姿勢不正確,此壓力會容易導致手腕的神經甚至血管受到壓逼,進而出現手部麻痹不舒服的症狀,影響表現和產生創傷結構問题。除了正確的騎乘設備和fitting ,適當的休息,針對性的治療外,簡單如手把龍頭高度的調整,改善騎乘時的身體姿勢和重心問題,調整抓握單車手把的姿勢與力道,以及手把帶或手套的選用或佩戴,都能有效減少不正確的手腕負荷壓力。
騎車時,上肢不要用力伸直,手踭應該微曲,同時調整脊椎姿勢,練習重心轉移在後側,身體呈自然放鬆,手腕壓力自然減少,坐墊也不容易壓逼到會陰部。如果專業Fitting過程時,已經將車調校到車手的最適位置,便不應胡亂再調動坐墊與手把龍頭,否則壓力可能轉移到其他部位,得不償失。
腕管是位於腕關節掌側的隧道形空間,內有九根肌腱和正中神經及動脈,當腕管內容量減少造成內壓增高時,都會引起CTS的症狀。腕關節處於中立位時,各肌腱處於鬆弛狀態,其容積最大,而屈掌時則變小,這個時候再屈指,正中神經就更容易受壓,如果我們騎車時,過份的屈掌屈指握住車把,便容易手麻,如果減少屈掌角度,或者改成中立位,或輕微伸腕屈指握車把,便不容易引起手麻,但是否習慣?除變換手掌支撐姿勢及利用手肘彎曲減輕手腕壓力外,可能腕部護具或繃帶包紮也可以有助減輕壓力。 文:郭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