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實施新貿易政策,規定若進口商品中有超過20%的價值來自美國原產零件、設計或原料,可依比例申請關稅減免。南加州知名會計師劉心潔(Wendy Liu)受訪指出,企業可考慮在美設立小型組裝廠,或與現有工廠合作,藉由「Made in USA」部分製程,合法節稅,亦能創造移民與投資契機。
根據美國白宮近日公布的行政命令,進口商品若能證明其價值中至少有20%源自美國,關稅僅針對其餘部分徵收。此舉旨在鼓勵企業增加美國本土製造,間接促進就業與經濟。
劉心潔表示,已有南加企業主開始諮詢相關策略。
「有客戶一筆貨值1500萬美元,若全數被課以高額關稅,損失不小。與其把錢白白繳給政府,不如拿來做資本投資,在美設立小型組裝廠,或外包予具備生產能力的在地公司。」她建議,企業若能在美完成部分組裝或加入本地原料,並備妥文件證明,即可依規定減免大部分稅負。
劉心潔指出,該政策與總統特朗普「美國製造」政策一脈相承。
她舉例,如特斯拉等企業須使用一定比例美國製零件以獲得補貼與稅務優惠,現今進口減稅政策亦具類似邏輯。「像太陽能產業Solomas,就曾在河濱市將廢棄工廠改建為生產基地,並藉由投資移民募資,成功取得移民資格與營運資金。」
劉心潔強調,這項政策不僅有助企業節稅,更可兼顧創造就業、促進地產經濟與合法移民。「不論是L-1還是E-2簽證,企業若在美設立公司、投入實質經營,對身分規劃與企業發展皆具雙贏效果。」
她也提醒,企業應事先與會計師、報關行及法律顧問合作,備妥美國成分比例的相關證明文件,包括採購憑證、生產紀錄、設計授權等,方能順利通過海關審核。
「關鍵不是只知道政策,而是找到對應策略,將原本的關稅支出轉化為在美投資的成本,更具長遠效益。」劉心潔建議,有意布局美國市場的企業主應把握此機,靈活運用政策紅利,提早部署。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