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截稿日前夕,我的手機備忘錄總是塞滿零碎句子。在咖啡廳偷聽鄰桌抱怨AI會議助理,在同學會記下誰又轉行做UberEats,連超市阿姨抱怨金價太貴都成了素材。這種職業病讓我想起幼稚園時養的蠶寶寶,飢餓地啃食每一片桑葉,連葉脈都不放過。
數位焦慮像慢性病般侵蝕生活。近日老友聚會,十個人\xf9埵酗K個手機平鋪在桌,剩下兩個假裝認真聽講,實質在桌下回郵件。我突然懷念2007年那部諾基亞手機,至少它的Snake不會在過關時跳出理財廣告。現在連冰箱都需要雲端服務,彷彿拒絕聯網就該被歸類為「懷舊派」。
那台1991年的本田里程,成了我最滿足的消費。它的儀錶板指針會真實顫抖,空調旋轉時有「喀噠」聲響,連汽油味都忠實還原三十年前的配方。我還發現這輛老車的地毯旁邊,殘留著上世紀的車用香氛片——某位素未謀面的前任車主,或許也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夜色中,聽著同樣的引擎聲享受人生。
黑膠唱片的魔法更令人著迷。最近淘到一張1973年Jim Croce《Life & Times》,當唱針落下,不只聽見歌聲,還聽見歌手當年的心跳。這種穿越時空的質感,是Spotify永遠無法複製的。唱片行老闆說,現在年輕人買黑膠,三分一下午茶擺拍,三分一真文青,剩下三分一是我們這種「數位難民」。或許我們真正在收藏的,是時間本身的質感。就像那台里程車的真皮座椅,經年累月磨出的光澤,是任何人工做舊技術都模仿不來的生命痕跡。每次轉動鑰匙發動引擎,都像啟動一台時光機器,載著我暫時逃離這個被數據包圍的二十一世紀。我懷疑老爺車、黑膠唱片等的價值會因科技的進步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