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申訴王|50元一包澳洲一口牛是合成肉 記者實測又硬又無味

香港市民經常光顧凍肉舖購買食材,《星島申訴王》調查發現,不少凍肉店都有售賣疑似「合成肉」的平價牛柳粒及帶子。甚麼是「合成肉」?即是用食用黏著劑,將價值較低的碎肉黏住,造成肉粒形狀,價格一般較為實惠!記者首先到香港仔一間凍肉店購買一款50元獨立包裝「澳洲一口牛」,再到其他凍肉店購買牛柳粒進行測試,分別是30元的散裝「美國安格斯牛柳粒」,以及25元有日文包裝的號稱「日本牛柳粒」。與此同時,記者再網購3盒帶子,其中一盒標榜日本天然帶子,並找來專家解構一下「合成肉」的食用風險。

其實早前有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圖文並茂申訴自己家人貪平,購入100元兩包的「澳洲一口牛」,然而,回家打開後發現牛柳粒肉質粗糙,浸泡後更出現鬆散現象,懷疑買到「合成肉」,最終因擔心食用安全而丟棄。

合成肉肉質鬆散 與真牛肉差異大

為了解「合成肉」的肉質及口感,記者先從牛肉的外觀分析,香港仔購入的50元「澳洲一口牛」,肉質色澤不一、紋理異常;30元的「美國安格斯牛柳粒」雖較結實,但解凍後不斷滲出鮮紅色血水,且脂肪粒用勺子輕輕一刮便剝落;25元的「日本牛柳粒」在解凍後更出現鬆散分離情況。至於3盒帶子,其中兩盒合成帶子粒粒大小均等如象棋,而標榜天然帶子那盒則呈現不規則形態。

口感又有甚麼區別?《星島申訴王》派出記者Bubble和Sammi進行「品嚐盲試」。她們形容「澳洲一口牛」肉質鬆散似豬肉,「美國安格斯牛柳粒」硬如香口膠且毫無肉味,最便宜的「日本牛柳粒」僅有調味料味道,完全沒有肉香;相比之下,價錢較高的牛肉粒則呈現清晰紋理,食用後口中瀰漫自然肉香。而在帶子試食環節,兩人也能輕易分辨出合成帶子及天然帶子,她們形容合成帶子的口感似魚蛋,與真帶子的結實質感差異甚大。

香港許多凍肉店其實都有出售合成肉。
香港許多凍肉店其實都有出售合成肉。

 

三款疑似合成肉與真牛肉對比。
三款疑似合成肉與真牛肉對比。

 

申訴王試食專員形容「澳洲一口牛」肉質鬆散,口感欠佳。
申訴王試食專員形容「澳洲一口牛」肉質鬆散,口感欠佳。

 

試食專員表示,真牛肉的口感非常強烈,非常美味。
試食專員表示,真牛肉的口感非常強烈,非常美味。

 

合成帶子形狀規則,猶如象棋。
合成帶子形狀規則,猶如象棋。

 

真帶子則形狀不一,有鹹海水味道。
真帶子則形狀不一,有鹹海水味道。

 

專家指出售合成肉非違法 

《星島申訴王》邀請化學博士K Kwong解釋,他指,「合成肉」是使用食用黏著劑,將不同的碎肉黏合重塑而成,營養價值雖然與真肉相近,但需注意製造過程的衛生狀況,若處理不當或會滋生細菌。他建議消費者可從兩方面辨識,第一要細閱包裝標示,真肉通常只標註肉類名稱,而「合成肉」會列明有各種添加劑。

第二從肉質方面分析,真肉紋理自然、色澤均勻,合成肉則出現顏色深淺不一、質地鬆散等特徵。K Kwong續指,合成帶子是通過帶子碎肉混合其他食材,如澱粉、魚漿、蝦漿等再灌漿而成,由於是倒模製造,所以合成帶子形狀大小相同。

有17年經驗的建華集團肉類資深採購員田景錄(Ivan)指出,由於「合成肉」的形狀統一,且利於成本控制,餐飲業偏好使用「合成肉」。他透露,真牛肉市價約每磅70至80元,「合成肉」相對便宜30至40%,大約每磅40至50元,若遇到價格過低的產品應提高警覺。
Ivan特別提醒,合成帶子不宜作刺身食用,而優質真帶子會明確標示是否適合刺身。

化學博士K Kwong教市民如何分辨合成肉。
化學博士K Kwong教市民如何分辨合成肉。

 

K Kwong表示,合成肉包裝通常都會列明粘著剤成份。
K Kwong表示,合成肉包裝通常都會列明粘著剤成份。

 

K Kwong示範用勺子輕刮肉粒,若有脂肪刮出,有可能是合成肉。
K Kwong示範用勺子輕刮肉粒,若有脂肪刮出,有可能是合成肉。

 

資深採購專家Ivan表示,合成肉紋路比較不一。
資深採購專家Ivan表示,合成肉紋路比較不一。

 

合成肉容易鬆散,色澤不一致。
合成肉容易鬆散,色澤不一致。

 

真牛肉色澤一致,比較結實。
真牛肉色澤一致,比較結實。

 

消委會提醒市民注意肉類包裝的成份,以保障自身知情權。
消委會提醒市民注意肉類包裝的成份,以保障自身知情權。

 

K Kwong和Ivan均強調,在香港出售「合成肉」並不違法,市民無需過度擔心,可根據自身經濟需求選擇。消委會則呼籲相關業界應清晰標示產品成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海關亦提醒商戶,若對貨品作出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市民可就此舉報。

如果大家在街市買菜中伏,歡迎與《星島申訴王》分享。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