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知名稅務理財專家林修榮表示,這次關稅上調符合特朗普政府長期以來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
他指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長期以來對進口商品的關稅較低,而許多國家卻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造成貿易不平衡。
林修榮強調,此舉將在三方面有助於美國經濟:「第一,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預計每年可為美國帶來數百億元的額外收入,為減稅計劃提供財政支持,甚至可能讓年收入15萬元以下的家庭免稅。第二,吸引外企在美設廠——許多企業為避免高關稅,將選擇在美國設廠,例如台積電、蘋果公司及多家日本企業已宣布在美投資。這不僅能免除關稅,還能促進美國製造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第三,促進全球關稅公平化——如果其他國家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美國也將相應調降,最終可能達到雙方零關稅的結果,從而促進全球貿易更加自由與公平。」
推高通貨膨漲影響有限
至於外界擔憂關稅上調會推高通貨膨漲,林修榮認為影響有限。他解釋,美國消費者仍有替代選擇,企業可能透過降低利潤來維持競爭力,而某些國家也可能因此調降對美國商品的關稅,減輕進口成本。他強調,媒體應以中立角度分析,不應簡單將關稅與通貨膨漲畫上等號。
東方食品商會理事周曉濱指出,此次關稅上調將對亞裔社區產生重大影響。他表示,灣區許多移民家庭依賴從中國進口的食品,如米粉、維他命、魚罐頭、蘋果汁等,這些商品的價格將大幅上升。他認為,「加稅政策實際上是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對於已經承受高生活成本壓力的民眾來說,將帶來進一步的經濟負擔。」
本地商家一般表達擔憂
本地超市經營者和消費者對關稅調整表達了擔憂。在日落區一家亞洲超市內,一名正在選購中國食材的華裔居民阮女士表示,最近米粉的價格本來已經從1.99元漲至2.99元,她擔心未來價格還會持續上升,導致家庭每月伙食開支大幅增加。
關稅上調不僅影響食品價格,建築業者亦開始囤積建材,以應對進口成本上升可能帶來的工程造價波動,顯示出關稅政策對不同行業的廣泛影響。一位從事酒店建設的業者李先生透露,他的公司已經提前購買來自墨西哥和中國的地板、門窗等材料,以免日後關稅增加導致成本飆升。本報記者蘇婕雅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