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融科技人才「淨回流」 科大譚嘉因:AI新領域創大量機會 倡推大型金融基建

【金融科技/AI/Fintech/BigData/人才/科大/譚嘉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近年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等發展,但金融業在這些新興領域的人力資源亦面臨不少挑戰。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行政)譚嘉因在2020/21年度獲政府資助進行研究,就金融科技、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方面的人才狀況,估算人才需求和供應、確定人才缺口,以促進制定有助金融業轉型的人力政策。

疫情令金融科技人才流失 譚嘉因:去年起逆轉現「淨回流」

譚嘉因2020/21年度獲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約460萬元,調研金融、保險和監管科技人力狀況,以保持香港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地位,為期36個月。在是次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其後與求職平台「JobsDB」開發網上平台,實時更新香港六個新興行業的供求和市場趨勢,同時讓公眾免費查閱。六個行業包括AI、大數據分析、Fintech、生成式AI等。

疫情期間,香港曾出現金融科技人才外流至外地例如倫敦等現象,譚嘉因指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起人才流動趨勢逆轉,出現「淨回流」(net inflow)。他分析,這反映香港經濟環境雖有挑戰,但相對其他市場穩健,尤其AI與虛擬資產等新興領域創造了大量機會,這些新機會正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實習計劃對人才培訓至關重要

譚嘉因表示,港府及監管機構在推動Fintech發展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例如金管局與5至8間本地銀行合作的「金融科技實習計劃」,為大學生提供將理論應用於實際金融場景的機會;實習計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Fintech的應用場景,還為業界提供具實戰經驗的人才,相信對保留本地人才至關重要。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2020年獲政府資助進行研究。何家豪攝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2020年獲政府資助進行研究。何家豪攝

 

就金融科技、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方面的人才狀況,估算人才需求和供應。何家豪攝
就金融科技、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方面的人才狀況,估算人才需求和供應。何家豪攝

 

譚嘉因指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起人才流動趨勢逆轉,出現「淨回流」(net inflow)。何家豪攝
譚嘉因指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起人才流動趨勢逆轉,出現「淨回流」(net inflow)。何家豪攝

 

譚分析指,這反映香港經濟環境雖有挑戰但相對其他市場穩健,尤其AI與虛擬資產等新興領域創造了大量機會。何家豪攝
譚分析指,這反映香港經濟環境雖有挑戰但相對其他市場穩健,尤其AI與虛擬資產等新興領域創造了大量機會。何家豪攝

 

譚嘉因相信,若學生能理解AI對各行業的顛覆性影響,或許會更願意投身科技領域。何家豪攝
譚嘉因相信,若學生能理解AI對各行業的顛覆性影響,或許會更願意投身科技領域。何家豪攝

 

本港尖子鍾情讀醫 譚:學生應理解AI顛覆性

除了本科生教育外,譚嘉因認為人才培訓需全方位推進,例如企業的中高管理層也需深入理解Fintech、AI趨勢,「以上而下的內部培訓很重要」,以推動資源投入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他認為,若高層對科技潛力缺乏認知,企業或錯失轉型機遇。

對於本港DSE「狀元」、尖子一直傾向選擇做醫生、法律等傳統專業,應如何吸引學生投入新興領域,報讀Fintech、AI等相關科目?譚嘉因坦言不預期中學生了解行情,但相信大趨勢已經可看到,若學生能理解AI對各行業的顛覆性影響,或許會更願意投身科技領域。

畢業生應選擇向上流動行業 避免被AI取代

他以醫療為例,在部分專項方面,AI已能透過學習大數據,分析X-Ray、CT或電腦素描影象,提供比人類醫生更精準的診斷,「未來醫生仍不可或缺,但工具將全面革新」。他笑言,「一個人一生可以睇幾多張片?但AI就可用以百萬計嘅片去訓練」。他強調大學畢業生僅約22歲,仍有數十年要工作,因此應在選擇路向時確保投身的行業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非在數年後或被AI等科技取替。

在是次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其後與求職平台「JobsDB」開發網上平台。
在是次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其後與求職平台「JobsDB」開發網上平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近年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等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近年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等發展。

 

譚嘉因直言「未來醫生仍不可或缺,但工具將全面革新」。
譚嘉因直言「未來醫生仍不可或缺,但工具將全面革新」。

 

他強調,畢業生們僅約22歲,因此應在選擇路向時確保投身的行業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何家豪攝
他強調,畢業生們僅約22歲,因此應在選擇路向時確保投身的行業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何家豪攝

 

譚嘉因指internship 計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Fintech的應用場景,還為業界提供具實戰經驗的人才。何家豪攝
譚嘉因指internship 計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Fintech的應用場景,還為業界提供具實戰經驗的人才。何家豪攝

 

倡政府推大型金融基建項目 產生溢出效應

至於相比競爭對手新加坡,香港優勢為何?譚嘉因指,香港有5間大學全球排頭100,其中3間更躋身全球前50,反映香港有能力培訓人才。此外,香港與大灣區很多交流,在高科技方面對香港幫助很大,尤其在大數據和利用DeepSeek AI等協助研究。他建議政府在經濟低迷時,可通過大型金融基建項目創造機會,產生「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類似美國阿波羅計劃對航天工業的推動。

高才融入本港行業非一朝一夕 儲經驗需時

政府2022年推出「高才通」計劃,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來港,當中不乏創科人才。譚嘉因認為需時磨合,因不少高才可能是電腦或IT專才,但要應用在香港環境則需要經驗,例如Fintech利用科技融入金融。

深化產學合作方面,他認為政府可透過政策支持,讓本地初創企業與大學參與大型金融基建項目,如穩定幣或虛擬資產系統開發,優先考慮香港人才參與,以推動技術創新並培養人才。他又指,鑑於AI科技與全球局勢變化迅速,政府、監管機構、業界與學術界需定期對話,確保政策與時俱進,應對新挑戰。

記者:陳俊豪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