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特朗普2.0」制裁再現 港美交流蒙陰影

美國政府宣布制裁6名中國及香港官員,包括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警務處處長蕭澤頣等,港澳辦、特區政府、中央駐港機構齊聲譴責。這是特朗普政府年初上任後,美國首次擴大對中、港官員的制裁,繼續為港美以至中美關係製造障礙,也可能削弱商界本月訪美的效果。

是次被制裁者身份 與過去套路類似

美國政府啟動制裁的「第13936號行政命令」,源於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及《香港自治法》,兩者均是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簽署生效。特朗普首個任期結束前,先後數次公布制裁內地或香港官員,包括前特首林鄭月娥、現任特首李家超、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亦包括多名參與國安工作的警隊高層。拜登政府上任後,對動用制裁令相對「克制」,曾在2021年制裁7名時任中聯辦副主任。今次列入制裁名單的6人,包括特區高官、中央駐港機構領導、警隊高層等,與「特朗普1.0」時期的套路類似,各人亦有份處理23條立法或負責國安工作。

 相關新聞:

美國宣布制裁多名香港及內地官員 包括林定國蕭澤頤區志光董經緯等

林定國
林定國

 

蕭澤頤
蕭澤頤

 

趙詠蘭
趙詠蘭

 

區志光
區志光

 

董經緯
董經緯

 

王忠巡
王忠巡

 

劉兆佳料制裁陸續有來 或擴至司法人員等範疇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中美關係走向一直是焦點,特朗普上任未夠百日,已先後兩次向中國加徵關稅,現時對所有來自中國的商品合計加徵20%關稅,香港貨物亦不能倖免。港美關係近年跌至低點,儘管本屆政府個別司局長曾訪美招商引資,說好香港故事,但政治層面上美國對香港仍充滿偏見和敵意。

今年兩會報告提到支持港澳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今次事件對港美民間交流會否有影響?香港總商會本月下旬訪美,與當地商界會面,並爭取與商貿官員見面,期望讓外界更了解香港。代表總商會的商界議員林健鋒向筆者指,訪美行程如常,但明白現時大環境下,難以一時三刻改變中美貿易摩擦的局勢,「做得幾多得幾多」,而當地不少商界人士其實對在港投資做生意持正面態度,很通情達理。

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相信事件不影響香港對外交往,其一制裁令只限美國;其二有負責國安工作的官員基於身份敏感,本身已不會與美國有特別交流。她與部分今次被列入制裁名單的人士談過,對方都認為絕不會影響目前工作。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說,毋須過分猜測今次擴大制裁的時機,因現時華府內部行政亦一團糟,而美國朝野皆反華,對再有制裁行徑不感意外,甚至可預期類似行動陸續有來,除了數量上,被制裁人士性質也可能再擴大。他舉例指,美國兩黨議員早前提出《香港制裁法案》,要求進一步制裁香港司法人員,預料稍後黎智英案宣判後,美國政府很可能再有跟進行動。

不過劉兆佳認為,美國此舉不可能影響香港及國家的政策走向,頂多是政治表態,讓反中亂港分子「出出氣」,亦反映美方在港難以再興風作浪,只能搞這些動作。他建議日後除了北京有反制措施,可增設一套完整政策制度,減低被制裁人士在財務上的不便,鼓勵更多人才投身維護國安工作。

現屆政府中,特首、兩名司長和兩名局長均在美國制裁名單,有資深建制認為不會顯著影響香港對外交往,政府仍積極說好香港故事,亦非所有國家都如美國般,對華對港不友善,「反過來說,其他官員就算無被制裁,也不見得會與美國很友好,關鍵還是視乎中美關係。」也有建制人士指,國際交往不止經貿,亦包括文化、教育等,香港仍有廣闊空間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聶風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