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奪逾兩千命 專家:高危斷層區仍有強震可能

緬甸實皆省於3月28日發生規模7.7級強震,為當地百年來最強,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與基礎設施損毀。記者近日專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震專家孟令森教授,深入剖析此次地震成因、可能的餘震風險,以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潛在影響。

孟令森指出,此次地震的發生與印度板塊向北推擠歐亞板塊密切相關,屬於大型板塊碰撞帶的一部分。緬甸地處這一構造活動頻繁區域的東側,與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同屬全球最活躍的斷層系統之一。「這一帶有數條大型走滑型斷層,活動頻繁,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大型地震,地震潛勢可與美國加州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相比。」孟令森說。

他表示,這次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2公里,屬於淺源地震,加上震央靠近人口密集的城鎮,因此震感強烈、破壞力大。據報導,地震已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孟令森分析,除了震級高、距離近的自然因素外,當地建築抗震能力不足與地基鬆軟的沉積土壤,也放大了震動,進一步加劇災情。

對於未來幾週的風險,孟令森警告,7.7級以上的地震「幾乎100%」會有6級以上的餘震,甚至有可能誘發鄰近斷層破裂,發生次生地震。「尤其是像緬甸這樣斷層密集的區域,餘震活動不容忽視,」他補充道。

當被問及地震是否可能對中國雲南、四川或東南亞鄰近國家產生影響時,孟令森指出,雖難以立即預測,但大型地震確實會改變地殼應力分布,存在觸發相鄰地震帶活動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孟令森表示目前尚未得知緬甸已有實施地震預警系統。他指出,目前部分國家與地區在地震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上尚有提升空間,未來應加強技術佈建、提升建築結構安全,同時推廣地震應變教育,以增強全民防災韌性

對於身處地震帶的居民,孟令森提醒:「若建築結構堅固,地震時應就地尋找堅固家具下方掩蔽,避免奔跑導致受傷;若處於泥磚房等結構危險建築中,則應儘快逃離建築物。」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中國救援隊在受災區曼德勒救援現場。網頁截圖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