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飲食業/保安/建造業】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輸入外勞計劃,並強調會以本地工人優先為方針。但不少工聯會轄下工會今(5日)表示,飲食業、運輸業、物管均出現外勞取代本地工人的情況;建造業則出現有工人在過年前仍未收到工程結款情況,私人工程欠款6個月更是常態,即便是政府工程亦存在「收唔足」的情況,形容「好慘情」。
需設煞停機制免僱主炒本地工人改聘外勞
黃大仙區區議員丘燿誠表示,政府有多個輸入外勞計劃,但收到有個案,僱主並非補充勞工缺口,而是解僱本地工人,聘請外勞,認為政府在輸入外勞上需要有煞停機制。飲食業方面,他指有酒樓廚房原本聘請一班本地廚師,之後聘請數十人外勞,而廚房實行師徒制,公司負責人要求本地師傅幫忙培訓,惟本地師傅不願意,致使原本的本地廚師團隊被解僱。
他亦指,有物業管理公司聘請外地勞工後,嫌棄本地保安手腳慢,便叫60、70歲的員工「唔洗返工」。勞僱員代表、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主席林偉江也表示,小巴行業亦存在本地工人被外勞替代工作崗位的情況。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外勞輸入政策一定要審慎,因一有外勞肯定會打擊本地薪金待遇,政府也必須保障本地就業優先。
建造業出現工人年前欠薪情況
建造業方面,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近年建造業工程量降低,有工人過年前出現欠薪情況,令工友未能收取應得款項過年,形容「好慘情」。他過年前和業界接觸,不少工友抱怨,私人工程欠款6個月是常態,而政府工程雖然出糧準時,但「收唔足」。他指,付款保障條例雖然通過,但需一段時間才能執行,擔心如資金鏈斷裂,二判和三判捱不下去。
另外,他指雖然在十多年間工傷數字下降,但近年數字持平,顯示降低工傷方面出現樽頸位。工會分析,過往很多工傷死亡事件與地盤管理人員意識有關,希望職安健條例加強規管整個工地管理程序。
記者:曾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