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財赤下,各方拋出不同滅赤方法,民建聯議員梁熙昨質疑不少移民港人「回流醫病」,衍生額外及不必要的公帑開支,又指社會不斷討論削2元乘車優惠,批評「對自己人非常嚴苛,對『外人』非常慷慨」,要求當局「刀口向外」,惟醫衛局局長盧寵茂迅即落閘。移民衍生的爭議不是新鮮事,當中牽涉港人身份、法律以至政治意識形態等一連串敏感問題,不易拿捏。
堵截「回流醫病」 涉政治意識形態之爭
基於歷史原因、香港人口流動性高等因素,港人移居海外時毋須申報理由,也不用交還身份證或特區護照,因此即使長時間居於海外甚至入籍其他國家,只要一日不主動申報,一日都可保留港人的身份,享用各種公共服務。港府沒備存移居海外的數字,自然也無法介定何謂「外人」。
管浩鳴料民情無大反彈:對長居香港本地人有利
近年不少港人移民海外,建制陣營早有聲音批評,他們從未交還特區護照或身份證,不欲放棄香港身份,只是「移居」而非移民,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加上再無在香港納稅,不應享有香港福利「食兩家茶禮」。港府近年派發消費券時增設條件,永久離港人士不合資格,方法包括審視該人是否連續36個月不在港。
有醫管局前高層說,回流醫病過去幾十年都有,究竟現時問題有多嚴重,未有數據支持,只能「憑感覺」。從醫院運作角度,少一部分人排專科門診及住院服務,總體醫療開支不會減少,因本港公院服務向來大排長龍,一間醫院每日輪候專科門診人數以千計,看症總人數不會減少,充其量是輪候時間稍為縮短。他認為若設限,必須有簡易方法讓前線人員識別病人是否符合資格,否則「冧檔」情況會雪上加霜。
議員管浩鳴則指,即使撇開政治,局長也提到本港公營醫療體系資助幅度達97%,這種中門大開模式非常「慷慨」,難長期維持,全世界沒甚麼地方可做到,對納稅人不公平。他建議以對上一年居住在香港或中國境內其他地方(包括台灣、澳門)日數為基準,例如住滿180天,當使用住院服務時,多加一欄要求申報是否合乎規定,如否就收取更高醫療費用;如相關人士拒交,若非緊急病況就要即時出院。他又指,有關措施在專科和住院服務採用已足夠,因最令人詬病現象只限於這批人士回港治療長期疾病,佔用本地居民使用服務的機會。他相信民情上不會有大反彈,始終這種措施對於長居香港的本地居民有利。
梁熙向筆者指,毋須太執着使用者是否「港人」身份,關鍵是與香港是否仍有密切聯繫、在其他地區是否已獲醫療保障,如有的話,為何仍可在香港獲雙重福利?他認為具體劃線可討論,但不認同局長「研究都唔研究就落閘」。
不過,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認為建議可能違反《基本法》第36條「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醫管局提供的醫療服務,獲大量公帑補貼,毫無疑問是社會福利。該《基本法》條文沒有區分永久居民及已移民海外或移居內地的港人,假如限制移居海外回流港人醫病,可能涉及岐視。她提醒,在新來港人士孔允明司法覆核社署署長限制新來港人士申請綜援一案,終審庭裁定社署對新來港人士的限制違憲。
有資深建制指,探討設限的前提是有大數據,但政府沒備存移民數字,無法辨識問題嚴重程度,如何定義移民、劃線也相當複雜。他笑言不少建制支持者亦居於海外,難保沒政治反彈,當局連研究亦不願展開,態度似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