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漫畫家蘇頌文(筆名Pen So)近年成績突出,過去兩部作品《回憶見》及《達利書店》均獲中外獎項,成為「港漫」新動力。與其他創作者一樣,Pen So亦會擔心作品不夠好,加上全職漫畫家收入不穩定,經常處於自我懷疑狀態,自言因這些挫敗感鞭策前行,追逐希望。今年出道第10年,他願為推動「港漫」成為流行文化而出力,亦堅持漫畫家要「入世」反映社會現況,正如他一直堅持小眾的黑白線條畫風。今年夏天他將出版新作,探討青少年壓力問題,盼為青年提燈引路,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
「80後」的Pen So說話不慍不火,是有想法的人,從小愛看日漫及港漫,由《龍珠》到《龍虎門》、《風雲》,以及日本校園愛情漫畫等,但他獨鍾愛港漫黑白線條分明,在自學畫畫時亦受到影響。他慶幸全職做到自己喜歡的事,已是小成就。近年屢次獲獎的《回憶見》,是他全職創作的首部長篇漫畫作品,亦是他對首5年創作的回顧。
他於2015年出道,當時正職做設計,業餘畫漫畫,2021年參加首屆「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便決定全職投身漫畫創作。喜愛香港舊事物的他,早年畫了不少相關題材的畫作,但他不想創作停滯,加上看不過一窩蜂的懷舊潮,「若人人懷舊不創作,10年後豈不是可能會面臨作品真空期?」他遂編繪《回憶見》,訴說一個告別回憶、追尋未來的故事,提醒自己勇敢前行,繼續創作。這個極為地道的香港故事,除獲本地關注,亦先後獲得被譽為「漫畫奧斯卡」的「日本國際漫畫獎」銀獎,及意大利「博洛尼亞拉加茲獎」的「新視野獎」。
收入不穩面對財政壓力
《回憶見》至今已出第3版,早前出版烏克蘭語版,未來再出版西班牙語及美國的英語版;去年面世的《達利書店》亦延續佳績,除獲第3屆「港漫動力」金獎及最佳漫畫故事大獎,亦獲「中國動漫金龍獎」 銀獎,近日該書亦已再版。然而令他糾結的是,即使漫畫已賣得不錯,可以翻印再版,亦獲獎項肯定,但他發現事件彷彿到此為止,無以為繼,頗感失落。
有人說,創作是作者的孤獨盛宴,他不諱言每次構思下一個作品題材,都為尋找突破點而苦惱,更令他憂慮的是,全職漫畫家收入不穩定,現時需兼顧商業插畫工作,才能應付日常支出,惟近月商業插畫工作減少,只能見步行步,「在逆境及自我懷疑的挫敗感下,繼續鞭策自己前行,不停追逐希望。」
他續稱,《回憶見》及《達利書店》兩書都參加「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於政府資助下完成,可以專心創作,但日後其他項目不申請資助,便面對財政壓力的考驗。
港漫曾經輝煌,高峰期引入工廠生產模式,至1998年時馬榮成的連載漫畫《風雲》,其中一期更創出逾20萬本銷量,那年頭印漫畫書如印「銀紙」。時移世易,港漫末落不復產業化,他指,包括他在內的新生代漫畫家,都是獨立出版,身兼作者、編輯、設計、排版,甚至出版後的派書工作,再加上經營社交媒體及商業工作,確實分身不暇。外國出版制度下,作者及編輯分工明確,故早前到日本及義大利領獎,當地出版界便對他身兼多重身份嘖嘖稱奇。
大黑大白、線條分明,近似電影分鏡及橫格構圖,是Pen So只此一家的獨門風格,出道以來他一直堅持。多年來,他算是做出成績,但他指,漫畫本是流行文化,「現時港漫卻不夠流行」。流行文化,離不開動畫、漫畫、遊戲、小說及相關改編劇集或電影,他以日韓為例,當地盛行網路漫畫,每年有過百個新漫畫故事面世,不少被改編為電影、劇集或動畫,當改編作品爆紅,便吸引觀眾追看原著漫畫。
倡推長期資助培養長篇漫畫
在「港漫動力」資助下,現時每年增加10多本劇情類港漫,但他指數量仍然不夠。他建議政府推出長期資助,培養更多漫畫家創作長篇漫畫,長遠增加產量。時至今日,經典漫畫如《龍虎門》仍然盛行,他指除反映該漫畫深入民心,亦顯示市場欠缺新漫畫作品。
如何讓港漫復興,他朝精品化進發,要求出版紙質精美的硬皮書,以《回憶見》及《達利書店》為例,兩書每本售價近300元,希望打造港漫具品味及收藏價值的形象,「讓看港漫成為有型的事」。內容上,他引入新體驗,如《回憶見》中提到女主角看畫集,他便另製一本女主角所看的書,帶領讀者以女主角視角看畫集。他指,近年港人欣賞漫畫的口味大大提高,他的漫畫內容較文靜仍有讀者支持,盼打造不一樣的港漫。
新作盼助青年找到人生方向
Pen So喜歡微觀城市,他強調記錄當下事物就是其「創作魂」。他舉例,疫情暗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友人由過去每晚在外吃飯,變為「住家男人」,這個微妙轉變連友人亦不察覺,他受到啟發而創作《達利書店》,繼續記錄城中人和事。近年學生壓力問題備受關注,他指今年夏天將出版的新作《Guiding Light》,便希望為學生提燈引路,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
筆名「食音」「食義」雙重效果
對Pen So這個筆名,他十分滿意,指除了「食字」,當中亦有故事。
他說,最初以中文筆名「筆之所謂」於網上創作「搞笑漫畫」,並以此名參加第一屆漫畫大師班。他稱,因自學漫畫,憂心能力不足,故最初不打算露面,以簡單筆名代表自己。不過,其後要起英文筆名,便想到要呼應「筆之所謂」的「筆」,於是取了「筆」的英文「pen」,加上與其姓氏「蘇」符合的英文拼音「So」,便取名Pen So。更重要是,他一直堅持用鉛筆及鋼筆的原始工具作畫,而「Pen So」亦與鉛筆的英文「pencil」讀音近似,達到「食音」及「食字義」的雙重效果。
直至2016年,有出版社跟他洽談出版首部作品《香港災難》,他憶述當時出版社職員問他要用甚麼名字,他想到該書內容沉重,若用「筆之所謂」有欠莊重,便用上「Pen So」作筆名,從此行走江湖,沿用至今。
分享大師馬榮成贈言 「要用正職養住興趣」
在社交媒體大爆發的年代,Pen So指新生代漫畫家既要創作,亦要好好經營社交媒體,並分享港漫大師馬榮成的贈言,「要用正職養住畫漫畫的興趣。」
他現時經營Facebook、Instagram及Threads等多個帳戶,累積逾6.7萬粉絲。在日常工作外,他近乎每天更新動態及上載畫作。多年前他亦憑得獎而入行,他指得獎無疑是新人入行的捷徑,但往後維持人氣及增加公眾認識,還得靠經營社交媒體。他指,社交媒體大大拉近讀者跟漫畫家的距離,當讀者市民覺得漫畫家的作品「說中我的心事」,就會產生共鳴感,追隨成為粉絲,互相取暖。
他又分享早年參加漫畫大師班時,擔任導師的港漫大師馬榮成提醒眾人要有正職工作,工餘繼續發展畫漫畫的興趣,「要用正職養住畫漫畫的興趣。」當打開知名度,作品成功了,再嘗試把興趣發展為全職職業。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