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學生,無論小時候學習樂器,甚至現在學畫畫,老師叫我學甚麼,我便跟著做甚麼。老師叫我彈巴哈,我就乖乖地每天練習二部三部和聲創意曲;老師叫我畫山水,我就拿黃濱紅一幅一幅地臨摹。
我不是沒有自己愛好的作品,只不過我認為對待藝術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才可以學習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慢慢就會摸索到自己的強項和風格,甚至會扭轉自己的喜好。這可能也源於自己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傳統教學模式Spoon Feeding,餵養出來的孩子。
但教琴這麼多年來,總會遇上十分有自主性的學生,這天拿著Richard Clayerman的《夢中的婚禮》琴譜過來學琴,那天拿來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鋼琴伴奏琴譜,有一天更拿著流行曲的結他Chord譜說要學伴奏和弦。學生主動地找尋琴譜當然是好事,因為他對學習音樂的熱愛程度一定是毋庸置疑,我不想潑冷水,讓他試試,但學了幾個月的《夢中的婚禮》,還是彈得甩甩漏漏,《梁祝》伴奏樂譜是沒有小提琴主旋律也不知道,就連琵音和分解和弦也搞不清楚,就想學即興鋼琴伴奏演奏流行曲,在這樣未學行先學走的情況下,越級挑戰當然事倍功半,屢次挫敗的情況下,也會減低了學習的興致。
以前也曾遇上家長要求教授指定的樂曲,大家也可以想像到,又是那些校際音樂比賽的指定歌曲,或是考鋼琴試的那三首曲目。這些急功近利的學習方法,縱然最後可以勉強「彈」出樂曲,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一類學生之後可以學懂怎樣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