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科學生曾經問我:「甚麼的身高才是正常?」這個問題很有趣。
我的身高是178厘米,這個高度現今很普遍,但在我求學的時候,我也算是「高人一族」的成員,特別在小學時按高度編配在課室的位置,我往往被指派最後一行的座位,那麼,以高度來說,我是正常嗎?
我最近和三位「高人」朋友在不同的場合碰面,他們比我高5至15厘米不等,三位都是商界和不同行業或專業的翹楚,但在令人羨慕的背後,他們的身高也為他們帶來一點煩惱,其中巴士和電車基本上令他們卻步,勉強乘搭的話,也需要全程站在樓梯,即使撇除樓梯是不准站立這個因素,彎著腰由電車的車尾前往車頭下車,很不容易的。
若是有能力選擇駕車,首先要解決的是車款,有部分很不錯的車子是他們坐不進的,訂造可以嗎?牽涉的時間、金錢和認證的過程,應該足夠蠶食大部分這方面的念頭和熱誠。
矮小一點又怎樣?
我最近也和一位「小人物」敘舊,他患有罕有骨骼疾病,所以個子非常矮小,但資質聰穎,他是剛升中學的學生,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的表現都是名列前茅,當然在日常生活也碰到「高度和環境不相稱」的困難,在挑選運動亦有限制,最終因種種技術困難,最後關頭也得放棄最心儀的騎馬夢。
以上數個小例子,源於社會的正常運作以大部分人的特徵為本,合理,但「正常」的意思,一定亦包含少部分人的福祉,能有輔助政策和措施令小眾有平等機會,才可算是一個好的社會,這亦才是「正常」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