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立法會大會,議員可提出無立法效力的議員議案,就公眾關注的事項表達意見,或籲請政府採取某些行動。雖然只屬討論性質,並無約束力,但也是議員倡議政策的機會,往日反對派更定時定候動議相同題目作政治表態。完善選制後的立法會,議員議案不時上升至高層次的國家大政方針,作為「治港者」一部分,提出討論本來無可厚非,但亦有議員認為部分議案措辭和發言內容空泛。
「越來越少市民關心辯論」
現行規定下,大主席梁君彥一般為每項議員議案預留最多4小時辯論時間。上周大會有兩項議案,分別是自由黨李鎮強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將圓滿收官,繼續提出有利國家和香港特區發展的建議」,以及民建聯陳勇的「拓展香港紅色旅遊及熊貓經濟」。不過上周會議議程較多,包括減烈酒稅的決議案等,最終在周四中午才開始辯論議員議案,但只及處理第一項議案、下午2時半便休會,陳勇的議案要順延至本周。
有議員間接「拉布」 務求不夠時間處理第二項議案
李鎮強議案辯論期間發生一段小插曲,選委界謝偉俊發言前先質疑原議案「收官」一詞,認為是圍棋術語,又慨嘆現時「越來越少市民關心我們的辯論」,質疑議會討論的用詞有否針對本地市民的語言和文化習慣,還是「領導聽得明就算?」
數名議員向筆者指,謝偉俊言論一定程度反映大家心聲,因議員議案原意是促進政策討論,驅使官員回應,但現時議案質素參差,經常大篇幅引述「八大中心」、「三中全會」精神等口號,議員發言時亦安全至上,甚少創見,也難免令人覺得是為計算發言次數「交差」。結果是市民對議會關注度低、傳媒報道減,連議員自己都不太有興趣聽。
知情人士更透露,上周四上午近11時,在全體議員通訊群組內,有人傳達大主席訊息,若議案辯論持續到2時許,就不會啟動下一個議案辯論。多名原先無打算發言的議員,紛紛加入發言間接「拉布」,務求令時間延伸,因多名議員都不希望為了一個議案留在大樓至傍晚。有資深議員直言:「如果係討論實質政策,例如房屋、交通政策具體應點做,仲可以奉陪,但如果只係重複一堆大方向,不如留時間同業界開會、處理公司事務。」
李鎮強回應指,議案範圍是寬廣還是集中,視乎提出時機,香港確實在「十四五」規劃下扮演重要角色,提出議案是希望集思廣益,討論香港未來有何跟進工作、迎接「十五五」。他認為辯論內容有營養與否,視乎發言質素,「我無權控制其他議員說甚麼」。
議員倡多留時間作口頭質詢
另一議員私下指,議案內容大路也不能怪議員,因為現實角度,建議越具體就越有機會出現爭議,通過難度越高。但該人同意,議案動輒數小時,若沒能促進政策討論,意義不大,不妨考慮每周減少一項議案,預留多點時間作口頭質詢,好處是每項只花廿多分鐘,又可要求官員即時回應,簡而精。
根據《議事規則》,現時大會程序中,如有議案辯論,口頭質詢不能多於6項,如僅保留一項議員議案並增加口頭質詢,或涉及修改議規。
不過有資深建制派指,議員議案需要排期和抽籤,也是議員提出政策倡儀或跟進議題的平台,倘因為議題「空泛」而取消其中一條,這是議員問題多於制度本身,反問為何議員們不多提與市民貼近的議題?況且修改議規後,議員議案只得4小時辯論時間,以往大會開至周五早上也是「家常便飯」,質疑個別人士只想「草草收工」。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