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住房極端短缺,可負擔房屋建設滯後為原因之一。事實上,這些項目往往遭遇社區大量挑戰,致其發展緩慢。曼哈頓上西城一個曾遭強烈反強的計劃,正好作為例子。雖然它最終成功落成,但曼哈頓區長李文(Mark Levine)形容,這場土地權之爭極為艱難。
《紐約時報》報道,該幢位於曼哈頓西108街、現代化的11層公寓大樓,與毗鄰遭木板圍封的舊停車場形成對比。該大樓有199個單元,大部分是為遊民提供;其餘約80個不同大小的單元,每月租金僅在456元到 1510元間。於2022年的剪綵儀式上,李文稱是「紐約該市最重要的可負擔房屋之一」。
但大樓落成前,項目遭到社區強烈反對。居民反對拆除3個政府停車場,指無處容納逾650輛汽車。至2000年代中期,市住房部門提出,乾脆以2000萬元將車場賣給營運商,卻又遭時任市議長馬麗桃(Melissa Mark-Viverito)反對。
非營利組織「西城長者和支持性住房聯會」(WSFSSH)為開發該項目的主要候選人,早於2015年已開始與社區成員溝通。WSFSSH表示,主要遭一個具資金實力、名為「拯救曼哈頓谷」(Save Manhattan Valley,SMV)的組織反對。
SMV提出一系列理據,包括該區已有太多可負擔房屋及收容設施,當局忽視至少10個其他選址;拆除停車場將導致交通量、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清拆工程也向社區釋放有害物質;施工騷擾附近中學,並增加車禍風險等。SMV也提交至少2000人聯署,指項目破壞社區資源、改變社區特徵。
雖然遭到強烈反強,但WSFSSH最終贏得勝利。負責人弗賴塔格(Paul Freitag)解釋,由於該組織已成立40多年,在上西城有運營同類項建築記錄。加上項目附帶對社區有利的設施,如公園廁所、健康診所、可以舉辦活動的社區空間。此外,該組織承諾在中學測驗考試時停工,分階段清拆停車場等。
而更重要的是,WSFSSH獲得大量補貼,僅花2元獲得的估值5500萬元的土地,獲市政府撥出900萬元建設經費,並透過聯邦計劃獲免除3300萬元的房地產稅等。在眾多條件配合下,才能令項目得以落實。
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