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總統特朗普當選後雖曾呼籲全國團結,但相隔僅55個小時,就發帖反擊自己將出售真相社交股份的傳聞,指責傳言「虛假、不真實、可能非法」,散佈者應「立即接受有關當局的調查」。種種行為令人質疑特朗普無法改變睚眥必報的性格,可能利用總統大權進行政治清算。
《紐約時報》報道,共和黨內部消息透露,特朗普顧問團隊對此正出現重大分歧,主張行動的派系認為,拜登政府的司法部發動「法律戰」,行為已經越界,因此需要強硬反制。但金主等人組成的溫和派則認為,報復不但沒有建設性,而且有損特朗普未來的歷史形象,應該只專注處理減稅、增加關稅、收緊移民等事務。
曾為特朗普家族撰寫傳記的作家布萊爾(Gwenda Blair)則說,特朗普必定會報復,唯一問題只是採取何種形式、程度如何而已,若要高調行事的話,可以透過國會啟動調查,追究各宗案件的檢察官,甚至起訴相關人士,若要低調處理的話,可以加強審查相關人士或機構的稅務,撤回貸款或者補助,又或者乾脆解僱某些人。
分析認為,特朗普任命司法部長時,就會向外界透露端倪,其中一個可能人選,是特朗普首次執政時的代理司法部長惠特克(Matthew Whitaker)。
當年司法部長塞辛斯(Jeff Sessions)拒絕在通俄調查中為特朗普護航,辭職後由惠特克短暫掌管司法部,由於此人向來作風強硬,外界相信若是他得到任命,意味著特朗普希望從嚴追究以前對自己不利的人士。相反若是證交會前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目前私人執業的律師朱福來(Robert Giuffra Jr.)等人得到任命,則反映特朗普打算息事寧人,專注處理其他事項。
媒體統計發現,特朗普競選期間曾百餘次發出威脅,重新執政後會調查政治對手,包括委派特別檢察官,追查總統拜登、其兒子亨特與其他家族成員有否貪腐;以邊境政策不當為由起訴副總統賀錦麗;檢控曾參與調查並高調批評他的共和黨前議員切尼(Liz Cheney);甚至揚言讓軍事法庭審判前總統奧巴馬。
司法界不少人也成為潛在報復目標,包括向特朗普發起民事欺詐案的紐約州總檢察長詹樂霞(Letitia James),以及在案中判處特朗普罰款4.5億元的法官恩戈倫(Arthur F. Engoron)。另外,曼哈頓地區檢察官白艾榮(Alvin Bragg)因在掩口費案中刑事起訴特朗普,導致他34項罪名成立,亦被列入名單。至於調查干預選舉案和機密文件案的特別檢察官史密斯(Jack Smith),特朗普更揚言上任後「兩秒鐘」就會解僱對方,甚至將對方「驅逐」。
眾議院共和黨已經表明,下屆國會必定會調查史密斯,史密斯需要保存紀錄,以便議員審核。
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