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通過過程混亂 民主制度形同虛設|社評摘要

《華盛頓郵報》社評專欄文章:

文:貝肯(Perry Bacon Jr.)
譯:曾維燊

參議院共和黨上周五深夜公布長達940頁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簡稱BBB)草案,涵蓋稅務、社福、監管等重大政策範疇,並於不足一週後強行表決通過。即使連多名議員對法案條文一知半解,仍無阻其迅速闖關,現正送交總統特朗普簽署。

這種過程,正是2025年美國民主困局的縮影。人們多數會將民主崩壞的象徵聯想到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或特朗普動用總統權力打擊政敵。但現實中更普遍的問題,是政府推行的政策經常與民意南轅北轍,真正受歡迎的改革反而長期擱置。

「若真是民主社會,人民的願望多數會得到回應,而像BBB這樣備受反感的法案根本不會通過,」倡議團體Democracy Revival Action成員麥斯・伯格(Max Berger)指出。該組織致力推動美國民主制度改革。

事實上,多數美國人支持向富人與企業加稅,卻反對削稅。但共和黨自2017年控制國會和白宮以來,堅持通過稅務減免,今次法案更將當年措施永久化,並進一步向最不需要的富裕群體提供新優惠。

為何美國政府愈來愈偏離大眾所需?這不僅關乎特朗普,也與整個共和黨有關。學者哈加(Jacob Hacker)與皮爾森(Paul Pierson)在著作《Let Them Eat Tweets》中早已指出,共和黨人在選舉中高談移民、文化議題,但實際執政時卻為富人減稅、放寬商業監管。

雖然清楚知道這些經濟政策不得人心,許多共和黨人依然堅持推行,只因金主們有所要求,他們自己也深信減稅是正道。他們賭的是選民會因其他社會議題投票,加上來自大企業與富豪的大量捐款支持,使他們能無視公眾監察。

特朗普去年競選幾乎隻字未提削減醫療補助與糧食券,但法案內卻包含這些內容。他的做法如同民主黨承諾提高最低工資(民意支持度高),但在千頁法案中夾帶對奴隸後裔的賠償(民意支持度低)條文一樣。

這種「明知民眾反對仍強行通過」的手法,正說明他們不想讓公眾、記者與學者有機會仔細檢視法案內容。整個過程就如同在各州由共和黨主導的議會操作方式:秘密起草、火速表決。

傳統上議會程序應包括公聽會、專家證詞、地區說明會等,讓法案接受公開審視,但這些程序如今幾乎遭廢,因為共和黨深知其政策無法經得起討論。

「他們越快推動,公眾越來不及了解法案內容,而一旦理解,就會更堅決反對,」密歇根大學政策學者莫伊尼漢(Don Moynihan)表示。

為了強推不受歡迎的法案,共和黨甚至採取種種極不光彩的手段。近日有報道指他們企圖豁免阿拉斯加部分開支削減,以換取該州參議員瑪高斯基(Lisa Murkowski)支持票,甚至運用會計手法淡化開支規模。

但今日立法困局,不只是共和黨極端無恥的問題。阻撓議案通過的「拉布」制度,加上對金權政治幾無規管,使得能通過的法案,大多只反映少數富人利益。

每當兩黨掌控參議院時,為繞過拉布,都會把盡可能多的政策塞進「年度預算和解法案」(reconciliation bill),以簡單多數通過。這種做法極不利於民眾對法案的理解與參與,亦損害整體法治。

如今我們看到,有共和黨議員代表極度貧窮的選區,卻推動削減醫療補助與企業稅;民主黨議員則熱衷保衛以色列與虛擬貨幣產業,完全與選民訴求脫節。

最終結果,是一套幾乎人人反感、卻幾乎必定通過的立法機器。在總統與主要政黨均無視選舉結果與獨立機構(如大學、傳媒)的情況下,民主制度根本無從強化。雖然特朗普與共和黨的倒行逆施是民主危機的焦點,但並非唯一問題。

要讓美國民主重拾本義,幾乎必須拆除現時制度下的拉布機制、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與其他讓金權至上的結構。所謂「美」的法案,其實只是一次次揭露美國政策制定之醜陋、黑箱與不平等。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