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報》社評: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隨着全球發展需求日增,主要國家卻紛紛收緊援助預算,甚至關閉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於本週一正式關閉之際,正值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每十年一次的國際發展融資會議。本應朝向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的會議,如今更像是竭力挽救過去得來不易的成果。
《Lancet》期刊一項研究預測,特朗普主導的援助削減政策,至2030年恐導致逾1,400萬人喪生,當中三分之一為兒童。對許多貧困國家而言,這場衝擊無異於一場戰爭。超過八成的美國援助計劃已被取消,其餘則併入國務院架構。
美國曾是全球最大發展援助國,雖然其對外援助遠未達G7定下的國內生產總值0.7%目標。但問題不止於此,美國的撤退亦鼓勵其他國家效仿。英國、德國與法國均削減援助預算,將資金轉投軍費。樂施會(Oxfam)指出,G7集體收縮援助,構成自1960年以來最大規模削減,預計2026年開支較去年下跌26%。指望中國或海灣國家填補空缺,幾乎是天方夜譚。
援助削減的惡果不僅限於受助國。認為援助純為崇高善舉實屬天真。正如戰亂引發饑荒與貧窮,不公與剝奪也將滋生動盪與危機。削弱全球公共衛生資源,亦將提高疫情再次爆發的風險。
原本寄望聯合國與西班牙共同主持的會議,能推動改革偏袒富國的國際金融制度。但美國、英國、歐盟等國不但未有作為,反而充當阻力。他們刻意淡化會議文件中有關債務危機的聯合國跨政府處理機制。據報,美方曾就會議成果文件提出400項修正,最終乾脆退出談判。其餘國家亦只作有限承諾,遠不足夠。
目前全球超過兩成四人口生活在瀕臨債務危機的低收入國家,許多非洲國家在償債上的支出甚至高於教育與醫療。事實上,與普遍想像相反,財富正從南方向北方流動。聯合國估算,發展中國家去年償還債務總額達8,470億元,今年料增至9,470億元。
即便如此,發達國家仍選擇維持失衡的國際金融架構。英國等國熱衷以私營部門為導向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更利倫敦金融城而非發展中國家。「由十億變萬億」的願景,十年前曾被大肆鼓吹,如今證明僅是空話。
即使不平等依然存在,過去數十年在人類發展方面仍有驚人成就,例如兒童死亡率顯著下降。僅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的計劃,就在二十年間拯救近9,200萬人生命。我們深知人類福祉可以大幅提升。若在這個戰亂與危機之際,人類選擇關上這扇希望之門,無視正義呼聲,終將為之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