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泳手紀錄遭刪除 性少眾權遭打擊? 還是女性權被守護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特朗普政府要求,刪除跨性別泳手利亞湯瑪斯(Lia Thomas)過往在女子比賽中的紀錄,並向受影響選手致歉。此舉引發社會對性少眾權益與女性運動空間之間界線的再一次深刻討論。

但要談清楚這場風波所波及的權益,第一步必須明確劃分「性少眾」的多元面貌。LGBTQ+這個名詞,五個字母代表了五種截然不同的身份與訴求:L(女同性戀)、G(男同性戀)、B(雙性戀)、T(跨性別)、Q(疑性/酷兒),再加上「+」涵蓋的無性、泛性、跨性表達等不同身份。這場爭議,與同性戀者的權益幾乎毫無關連,涉事核心純粹關於T——跨性別者的參與界線。

湯瑪斯原為男子泳手,後經荷爾蒙治療,依當時NCAA規定轉為女性身份出賽,在女子500碼自由泳奪冠,令不少女性選手感到不公。今次事件的背後,是跨性別女性進入女性運動場域所產生的結構性矛盾。跨性別人士的訴求與女性保障之間,並非天然一致。在生理差異確實存在的運動場上,「認同」與「公平」的碰撞並不難理解。

這不是首次有人提出疑問:「當我們為了包容跨性別人士,而將女性原有的參賽空間讓渡出去,是否變相犧牲了另一個弱勢群體——生理女性?」

我們不能否認跨性別人士經常面對社會偏見與制度歧視,他們爭取身份被承認、生活不被標籤,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正義訴求。但我們亦不能忽視,在部分場景中,權益並非無限供應,而是一場空間與規則的再分配。當跨性別女性以過去男性生理優勢進入女子競技場,無論是否公平,總無法令所有人信服。

權益從來不是靜態的、不可質疑的標誌,它是一場靈活的遊戲,是不斷協商與調整的過程。今次事件的爭議在於:性別認同的自由與運動場的公平之間,社會應該如何畫出界線?而在畫線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願意面對:當我們為T打開一道門,是否同時為F(female)關上了一扇窗?

賓大刪除紀錄,是一次制度性的回應。但真正值得深思的,不是紀錄是否刪除,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誠實地說清楚:在LGBTQ+這個傘下群體中,權益本身亦非鐵板一塊,不同身份之間有交錯,也有張力。

這是一場討論應有的成熟,也是一場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