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不抽煙人群 也須多篩查肺癌

史丹福大學肺癌專家呂秀碧。記者王蔚攝

本報記者王蔚史丹福報道

史丹福大學亞裔健康研究教育中心(CARE)9月17日舉辦社區講座「亞裔美國人的肺癌:篩檢、治療和進展」,主講人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助理教授、史大癌症中心醫學副主任、肺癌專家呂秀碧(Natalie Shaubie Lui)。

呂秀碧分析了亞裔不抽煙人群肺癌多發的現象,講解如何提高亞裔肺癌的篩查率,以及診斷、分期和最新的治療方法。

肺癌傳統上與吸煙有關,但研究表明,不吸煙的亞裔美國男性和女性的肺癌發病率每年上升2%。呂秀碧說,世界各地肺癌導致的死亡人數比其它癌症都要多,在美國肺癌佔癌症死亡率約五分之一。它如此致命的原因之一是通常在晚期才被診斷出來。第一階段是肺部的一個小腫瘤,如果腫瘤已經夠大或已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那就處於第二階段,如果擴散到稍微遠一點的淋巴結,就是第三階段,如果已擴散到另一側的肺部或其它器官,如大腦或骨骼,就是第四階段。當腫瘤很小時,肺癌的常見症狀是沒有的,通常只在晚期才開始引起症狀。

呂秀碧說,生存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分期,第一階段通常可切除整個腫瘤,最早的最小腫瘤病例五年內存活超過90%,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10%,這時治療目的主要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早期篩查至關重要。

據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對5萬重度吸菸的人進行的肺部篩檢試驗顯示,肺癌篩檢減少肺癌死亡率。篩查包括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低劑量CT掃描或PAT掃描,第一次掃描後檢測出1.1%的人患有肺癌,其中一半病例處於第一期。結果顯示,每年一次的低劑量CT掃描使肺癌死亡人數減少了20%。

呂秀碧指出,亞裔的肺癌有所不同,首先更有可能是腺癌的類型,通常具有腫瘤內的突變,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或EGFR突變。亞裔肺癌患者更有可能從未吸煙,而且影像上通常更有可能呈現磨砂玻璃或部分實心的噴嘴。不吸煙的亞裔肺癌比例比白人組要高得多,而其中亞裔女性的比例更高。呂秀碧說,對此已進行了大量調查,但還沒有任何真正明確的答案,部分原因可能是遺傳因素。「其中一些案例可能是二手菸、空氣污染(尤其是亞洲大城市)造成的,最後是烹飪油煙。」

華人習慣於煎炸的烹飪方式。呂秀碧說,有幾項研究表明炒菜、平底鍋煎炸和油炸烹飪與肺癌之間存在關聯,尤其是在沒有通風口或油煙機的情況下。

亞洲已有幾個地區開始提供非吸煙者或少量短期吸煙者的篩檢,如台灣篩查的對象,可能是具有家族史、食用油接觸、二手菸、石棉暴露、結核病和其他肺部疾病,他們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CT掃描,持續三年,然後每兩年接受一次低劑量CT掃描,持續六年。今年發表的結果發現,第一次掃描後肺癌檢出率為2.1%。

美國迄今只有一項試驗正在篩檢從不吸菸者,即紐約大學進行的「亞裔女性非吸菸者篩檢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前200名40歲以上參與者持續三年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檢測出了3例肺癌,比率為1.5%。這三人都有EGFR突變。毛玻璃結節的檢出率為14%,將來可能會發展成肺癌。

呂秀碧介紹,肺癌的治療通常分為三種類型:手術、放射和全身治療,其中包括免疫療法及標靶療法,專門針對具有EGFR或其他突變(如 ALK 或 ROS)的腫瘤,這在從未吸煙的人中更為常見。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