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DSE放榜,在此之前有關於學童壓力的電影上演,更得了金像獎殊榮,社會亦有多方面關於學童心理的討論與呼籲關注,算是首次,不論政府或民間,大家一起用自己的辦法和專業去聚焦、研究,並作出行動改變,的確令全港對學童精神壓力關注的人展現出一絲希望!放榜當日,我與鄧炳強局長也在一個活動上鼓勵學生,他更邀請太太高歌一曲贈予全港中六生。兩天之前,我亦擔任「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45周年校慶音樂會」的主禮嘉賓,當晚首次道出我那駭人的會考成績,但放榜當日立刻致電校監,恭賀學校出了首名狀元。
有好消息,當然亦有壞消息。但最難得的是:現世代在網上接觸學生一點也不難,要傳遞鼓勵、防止自殺、升讀副學士或升大學選科技巧和意見等等,正正是應屆中六學生最需要的資訊和安慰。
只可惜我看見青年人瀏覽的社交媒體,充斥著對獲得到好成績學生的評價與質疑。難聽的說話太多,只概括兩個主旨:「有這樣的童年/學習生活,真可悲!」以及:「又如何?將來搵到錢咩?頂多做醫生!」是真的只是酸味味,還是真心認為搵錢是人生唯一的路和夢想?前者可明白,後者的話,我有感更可悲。至於那可悲的童年,是因為他們有無限的前途?還是現世代每一個童年都要向網民交代?
我有網民眼中可悲的童年,因為你們玩耍時,我在練琴,每天四至八小時。但我極享受當中的挑戰、失敗、自律、啟發、抗壓培養。讓我重新選擇再走一次,我也會這樣選擇,會更豁然地享受這份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