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紮作工藝

去年中秋節我參加了一個燈籠紮作手工班,親手製作了一個金魚燈籠,對傳統民間紮作工藝產生了興趣。上星期六我獲邀到灣仔茂蘿街M7展覽場地,參觀了一個民間紮作工藝學生畢業作品展覽。

  說到紮作工藝,大家想起甚麼?除了中秋節的燈籠,應該就是清明節或葬禮給先人的紙製品了。這幾年參加了數位長輩的告別儀式,每次去到道教喪禮,我都對破地獄儀式及紙製供品充滿好奇,那些大屋大車、金銀橋、陪葬品,先人真的會收到嗎?近年清明節時,紙紮舖頭還精心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潮物,最新款手機型號、名牌包包、電玩遊戲機……製作非常之精緻,有如藝術品一樣。

  今次參觀民間紮作學生畢業作品,主要有四項展覽,包括有親子班的白兔燈籠、傳統醒獅獅頭紮作,還有我首次看見道教儀式超度先人的佛船和大士王。之前參加金魚燈籠紮作班的時候,外框是用鐵線拗成的,而今次的作品全是用竹篾製作,原因是要火化給先人。眾多作品中,我對大士王最有興趣,看到他兇神惡煞及猙獰的面孔,令人不寒而慄,但他原來是慈悲為懷的觀音其中一個化身;大士王又名鬼王,常見於盂蘭勝會和太平清醮,負責震懾遊魂野鬼,使他們得到超度,當普度儀式結束後,人們便會把大士王火化,藉此恭送大士王。

  展品當中最吸睛就是一個個醒獅頭,香港過新年時最常見是南獅,原來紮作獅頭還有分佛裝、鶴裝和佛鶴裝三種,主要分別於外形形態、嘴和角的形狀。

  製作一個獅頭的步驟十分複雜, 除了紮作的基本功紮、撲、寫和裝,在撲的過程要先撲紙再撲布,再撲紙,共有三層的工夫,紮作一個獅頭要需時十幾天的工序呢!

Uncategorized